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818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有哪些优点?

【答案】(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其目的一是要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二是要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

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日的。

(2)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下具,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

①能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

②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

③操作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更便于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精确性。

④不像法定准备金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准备金率及贴现率不是那么可以轻易变动),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公开市场业务容易逆转。

2. 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答案】(1)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从其含义可以看出,流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 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经济中,流量和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经济存量都是过去经济流量的沉淀和积累,而任何经济存量的变化则又直接表现为某种经济流量。举例来说,一定的国民收入来自一定的国民财富,而新增加的国民财富是靠新创造的国民收入来计算的。

(2)从流量和存量的含义可以看出,财富是一个存量,收入是流量。

3. 如果经济中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不在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交点上,市场能否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这种非均衡走向均衡?

【答案】只要生产能随产品市场供求而变动,利率能随货币市场供求而变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非均衡就可以通过调整逐步走向均衡。例如,若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在IS 曲线和LM 曲线之上,则一方面表示这时储蓄大于投资; 另一方面表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在这种非均衡情况出现时,只要市场机制能充分起作用,则储蓄大于投资(即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就会导致生产收缩,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就会导致利率下降,经过多次调整,一定会使收入和利率趋向

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4. (1)假设资本使用者成本和实际工资是不变的。预期产出水平提高使得理想资本存量从K -1增加到了K*.请问为什么增加资本K*-K-1. 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可能实现?

(2)资本增量的滞后效应可以表示成, 值由哪些因素决定?

【答案】(1)资本扩充可能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分阶段进行,因为资本品生产部门的产能限制、经济产出增长的不确定性、对资本扩充的金融约束以及对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预期等,都说明资本的增加不是一赋而就的。①资本扩充必须事先做好安排,订单必须先预订好,资本品部门可能还会余下一些未结订单; ②另外,在某些行业花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能形成资本。因为预期销售量的不确定性,资本扩充还可能被推迟; ③没有企业想过度扩张,所以企业不大可能立即扩大产能,除非企业可以确定产出水平的提高是持续性的; ④金融约束也可能限制资本扩充的速度,企业并没有无限的金融资源可供使用,因此资助获得性也成为资本扩充的一个约束条件; ⑤基于对货币政策的预期(资金的目前成本和预期成本)和对财政政策的预期(享受投资税收优惠和加速折旧),企业还可能加快或者放慢资本扩充的速度。

(2)的数值取决于(1)中所提到的变量。新资本的输送速度越快,值越大。同样地,如果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可备资本扩充,企业对产出水平的持续增长很有把握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对资本扩允予以扶持,那么值就会变大。

5. 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答案】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分析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结合GDP 的概念可以看出,GDP 所度量的是事后的产出,其值显然与观察者将其视为两个国家还是一国的两个地区无关。

6. 简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三个基本因素及其主要政策主张。

【答案】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基础之上的,而其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则是以其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为前提的。凯恩斯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陷阱。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曲线是以递减的速率单调上升,因此消费的增加存在一个上限,存在一个极大值。当消费达到极大值时,如何增加可支配收入,消费都不会进一步增加。如果达到极大值时的消费不能实现充分就业,那说明消费是不足的。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是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投资的收益率(资本的边际效率)低,投资者不投资或少投资,这样经济更加萧条,投资的收益率(资本的边际效率)更低,投资更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后果是:投资的增加存在一个上限,存在一个极大值,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

(3)流动性陷阱

利率:的下降有一个下限,达到下限时,无论如何增加货币供给,都将转化为人们于中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对:不再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货币的价格; 也存在刚性,货币政策会失效。一大心理规律结合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消费和投资的小足(不可能无限增加),总需求是小足的,必然小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并且主要手段是运用财政政策,所以凯恩斯主义被认为是财政主义。

二、论述题

7. 论述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理论,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答案】(1)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理论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起货币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全过程,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其传导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利率途径:凯恩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最终影响国民收入。如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首先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降低,投资需求增加,进而国民产出增加。

②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托宾q 值理论。托宾q 值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影响产出是因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进而影响投资。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降低,这时人们会将自己的财产转移到股票上,因而股票价格上涨,导致q 值增大,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③财富变动效应途径。货币增加造成低利率,带来股票价格和长期债券价格上升,会使人们觉得更富有,于是消费更多,总需求增加。

④信贷配给途径。货币供应量下降,同时由于信贷市场上存在银行与企业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在货币供给下降导致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衰退的环境中,企业现金流量、非货币金融资产的下降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银行信贷量将进一步萎缩,导致下一轮投资减少、国民收入或产出下降的螺旋式经济增长衰退局面的出现。

⑤汇率途径:蒙代尔汇率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尤其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币会升值,净出口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即通过汇率的变动反馈给国内经济增长的效应。

(2)我国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中央银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 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