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朝鲜语口译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硕]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江西诗派

【答案】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发有组织的、有理论宗旨的诗歌流派。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及特色是:重视句法、喜用拗句; 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芋绵。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 论语

【答案】《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成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了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3. 七宝楼台

【答案】七宝楼台是南宋词论家张炎对吴文英词的比喻。张炎《词源》卷下称:“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意谓语言魅力,结构离奇,而意思不相连属。数百年来,或言晦昧,或言组钉,多数人对吴文英的词不理解,总未能说清吴文英词的好处。吴文英词的突变性章法结构是具有超前性的,类似于现代意识流手法。因此,古人对吴文英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而吴文英在章法结构上贡献也是值得称赞的。

4. 神魔小说

【答案】神魔小说是古代小说的类别名,以其内容主要讲神魔之争而得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始标其名,并认为它是明朝小说创作的两大主潮之一。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传》《三

宝太监西洋记》等。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小少文人或依历史事件,或依流行的神怪故事,创作了大量此种类型的文学名著。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古文及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是什么?

【答案】(1)古文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骄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和柳宗元虽然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

(2)古文运动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3)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

①萧颖士、李华都倡导宗经,因宗经而自然走向文学上的复古。对屈、宋尤其是魏晋以后的文学予以否定,表现了他们追慕上古时风,希图由文返质的文学发展观。

②独孤及在宗经之外,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抨击“俪偶章句”。

③梁肃是独孤及的弟子,他虽对佛学有甚深的修养,但论文却继承了老师的儒家观点,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教化,强调文章的内容、气势和骨力,对当时空洞浮靡文风是一种批判,对其弟子韩愈的文气说显然具有直接影响。

④柳冕的理论较前二人更为系统,更为集中,也更为绝对。他强调以文明道,极力突出文章的教化功用。由教化论出发,对文学史上与教化无关的文学作品一概否定。目的是要由文返质,倡导复古。

(4)韩、柳古文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文以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这是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

②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允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这种重道亦重文的态度,已与他们之前的古文家有了明显的区别。他们主张广泛学习经书以外的各种文化典籍,即使对他们一再指斥的骈文,也未全予否定,而注意吸取其有益成分。

③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关键,柳宗元与韩愈的主张是一致的。

④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他还提出了一条为文的普遍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强调“不平之鸣”,主张将“勃然不释”之情的畅快宣泄。柳宗元也主张情感要尽兴抒发。两者有着内在的同一性,作为一

种高度重视个人情感的理论主张,二者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6. 简述李煜词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意义。

【答案】李煜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心底的深哀巨痛,他的词寄慨极深、概括面极广,能引起普遍的共鸣。也正是由于李煜以其纯真,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度超过其他南唐词人。王国维曾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1)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与剧痛

李煜直抒胸臆,略无讳饰,表现从生活里得来的真情实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在表现手法上多用白描,明白率直,改变了晚唐以来不少词人惯用的曲折隐晦的手法。周济说:“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并称赞它“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王国维也称他有“赤子之心”,“真所谓以血书者也”,都是指的这一特色。

(2)本色和真情胜的自然流露

李煜词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通过具体的意境、形象,表现出人生中某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感受、意绪和体验,因而能引起异时异地虽然具体的生活遭遇不同却同具愁和恨感情的人的共鸣。例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于那种离恨愁肠缠绵郁结、深远不绝的描写,就具有很高的典型性和概括力,能道出各种各样抱愁怀恨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3)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写人、写景、写情,不流于空泛,使读者读来可感可触,特别是对一些抽象而难于捕捉的思绪情怀,因为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就能触发读者的联想,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写情来说,化抽象为具体,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以可感的形象来引起读者的想象,从而体会到抒情主人公的意绪和心境。如“粉英含蕊自低昂”,“百尺虾须在玉钩”,就通过自低昂的花枝和垂挂在玉钩上的长帘,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作者那孤寂的处境和慵懒而毫无生趣的心情。另一种是通过比喻,将很难表现的一种思绪,具体化为一种可感的视觉形象,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上面提到过的以春草比喻离恨,以东流的春水比喻长愁,就是很著名的例子。

(4)善于用白描的于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

语言自然、精炼、明净,在古典诗词中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少词句,明白如话,似脱口而出,实际是经过精心的提炼而不露一点痕迹,流畅而富于情韵,明净而含蕴丰富,小浅、小露、小生、小涩。

李煜词的文学史意义在于:

(1)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在李煌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即使寄寓抱负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煌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使词摆脱了长期在花间蹲前曼声吟唱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成为诗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艺术手法上对后来豪放派词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