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过程

【答案】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能够强有力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充分发展。

2. 发展性教学

【答案】发展性教学是指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以赞科夫为代表。他认为一般发展的概念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完整的人的深刻全面发展,是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发展性教育的核心是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这种“发展”具有六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具有全面性,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二是具有个体性,教师应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三是具有创造性,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四是具有可持续性,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是具有动态性,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六是具有双向性,教师、学生都要与“教”俱进。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教学中的生活实际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 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 三是社会实际。教师积极开发实践环节,通过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让学生体验过程,获得某种经验、经历或体验。

4. 教育

【答案】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②狭

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 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阶级斗争功能; 选择功能。

5. 《普通教育学》

【答案】《普通教育学》是“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一本教育专著。这本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在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由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在伦理方面的探讨,而在心理方面相对薄弱,这与赫尔巴特早期以伦理学为中心的学术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6.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案】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 _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7. 德育的发展原则

【答案】德育的发展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进展的原则。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发展的,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对立,而且往往前后并不连贯。如果不加以组织则必将削弱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通过书刊、影视接受的信息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加强学校对各力一面教育影响的控制和调节。贯彻发展性原则的要求是: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8. 学校管理体制

【答案】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它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着全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学校管理体制包括学校组织机构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两个方面,前者规定了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各机构的职、责、权划分及相互

关系,后者规定了学校由谁领导和负责。从关系上看,学校领导体制除了规定学校的领导主体和领导形式外,也影响着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目标任务、职责权限和运行方式。可以说,学校领导体制是办学、管校的根本制度,是使学校管理活动有序运行和实现学校效能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二、辨析题

9. 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完全是促进教育发展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对教育决定作用的表现:

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它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育,控制教育的经费,按照他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去教育受教育者,通过这些手段,把教育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

谁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什么样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③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思想道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2)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是有两面性的

①促进作用: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当政治局势和统治阶级的方针、政策适应教育发展的时候,那么,政治对教育就起了促进的作用。

②阻碍作用:如果政治局势和统治阶级的方针政策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那么,它就会在教育阶级性质、教育目的、制度和内容等方面对教育进行影响,从而阻碍教育的发展。

因此,认为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完全是促进教育发展的说法是不正确、不全面的。

10.杜威实用主义教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答案】正确。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代表作是《设计教学法》等。

实用教育学认为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他们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与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相反。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