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两点论
【答案】两点论是指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小忽略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2. 劳动者
【答案】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又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它是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3. 本质
【答案】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指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4. 意识形态
【答案】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在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界,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种由特定社会集团使用来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是一种“世俗的宗教”。“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几个方面,但不包括科学。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5. 矛盾与辩证法
【答案】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是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②辩证法是指一个规律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三个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揭示并阐释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作为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
不同层次说明联系与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因此,它必然贯穿并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6. 世界观
【答案】世界观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7. 主体和主体性
【答案】①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主体不同十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
②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 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
8. 自我价值
【答案】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我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要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以答谢社会为目的。
9. 内容
【答案】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也就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
10.知觉
【答案】知觉是指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感性形象,是比感觉高一级的认识形式。
11.生产力系统
【答案】生产力系统是生产力要素或成分,按一定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指现实的物质生产力)、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指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经济管理)、渗透性因素(指自然科学)和准备性因素(指教育的作用)四类要素构成。
12.阶级与国家
【答案】①阶级是指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 ②国家是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
力的组织形式; ③两者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二、简答题
1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怎样的?
【答案】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2)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但这并不是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没有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和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些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立刻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需要采取适当措施逐步完善起来。另一种情形是反动的上层建筑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即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现存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己经变得陈}日,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经济基础应该发生根本变革。但是反动的上层建筑却极力维护它,阻碍它的根本变革。这样就形成了经济基础自身的变革要求和上层建筑阻碍这种变革之间的矛盾,需要用新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取代旧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才能最后解决。
14.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是以物质实体的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劳动者
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它既包括体力劳动者,又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2)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同时劳动资料还包括生产的运输设备、灌溉设备、仓储设备、包装设备、劳动对象的容器等。在现代化生产中,生产的动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在劳动资料中占有重要地位。
(3)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
①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如矿藏、原始森林、空气等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