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确定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

【答案】选择、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起始环节,也是初步研究的产物。定题是整个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定题的成功与否对整个研究的成败、效果和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速度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确定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程序如下:

①定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必须着眼于教育实践和科学理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之既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体现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应考虑到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是否满足,即课题的可行性; 确定的课题应该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所预期的结果应该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突破性。

②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

从实践领域中选择课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因此,关注、捕捉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函待解决的普遍问题,可发现、选择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从理论领域中选择课题,根据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来选择课题,或者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的质疑而提出研究课题,也可为证实某种理论观点而确立相应的课题; 从交叉或相邻学科中选择课题,由于各学科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选择交叉性的课题或从邻近学科中借用、引进研究方法与手段等,都有可能确立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并产生突破性的进展; 从有关文献中选择课题; 还可以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扩展,通过与专家交谈来定题等。

2. 知识遗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如何防止遗忘?

【答案】(1)知识遗忘的原因

①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②经验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前面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抑制在系列学习、配对联想学习和自由回忆的记忆实验中,都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

③提取失败说:认为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存储是永久的。遗忘的发生,仅仅是由于一时难以提取欲求信息所致。如果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由于遗忘起源于线索的缺失或错误,因此如果能提供提取线索,就能提高回忆成绩。

④知识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他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

结构简化的过程。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井减轻了记忆负担。在有意义学习中,或者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教学中必须努力避免这种消极遗忘。

⑤动机压抑说: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S.Freud )提出。认为遗忘是因为人们不想记,而将一此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2)防止遗忘

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最基本方法,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

①复习时机要得当:由于遗忘的发展开始很快,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为此,在教学上必须遵守“及时复习”、“间隔复习’,、“循环复习”的原则。

②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研究表明,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③复习次数要适宜:教材的保持或遗忘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一般复习的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 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总之,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3.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效组织教材的直观?

【答案】直观是学生在实物、模像和言语刺激物的作用下,通过各种感官及大脑的复杂反映活动,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实物的特征与联系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效组织教材的直观。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为了提高直观的效果,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问题的性质,灵活选用直观形式,注意词和形象的结合。

①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而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②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组织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 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 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由于言语直观是通过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而起作用的,如果缺乏相应的表象支持,学生的想象活动就难以展开,也难以达到言语直观的目的; 在言语直观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

是否具有有关的记忆表象,并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记忆表象。教师的言语描述必须讲求质量,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确切性。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表明,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错落。

②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与背景的设置可从两个层次分析:在物质载体层次,涉及的是如何在板书设计、教材编排、授课技巧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突出直观对象,即直观对象与感知背景的差异; 在知识本身层次,涉及的是新旧知识的安排,如何使己有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起到经验作用,即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途径唤起某些旧知识,使旧知识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即直观对象与知识背景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层次尤应注意。

③在直观过程中,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并注意在变换背景知识的条件下多次突出对象知识,从而造成一种活动的态势。

④组合律表明,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知识传递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借助于一定媒体的协同作用。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①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 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作好观察记录。一般应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

③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主动性,并使观察过程变得更认真。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切实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4. 什么是教学设计? 其基本方法是什么? 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案】(1)教学设计的涵义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安排与确定。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