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幼小品德教育衔接研究——以幼儿园大班课程和小学品德与生活为例

关键词:品德教育,课程,幼小衔接

  摘要



摘  要

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品质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课程中没有明确的品德教育课程,基本上都是渗透其他课程活动教学中;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课程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品德的儿童。幼儿园课程如何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五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意义主要是论述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课程衔接的重要性;研究目的是为了加强幼小品德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幼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在对比幼小课程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幼小衔接策略,借鉴了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
第二章主要从幼小衔接和课程衔接、理论支撑、政策支持和现实需要四个方面论述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幼小衔接和课程衔接主要是相关概念的分析;理论支撑主要是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皮亚杰认为品德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连续性的发展过程,道德教育必须遵从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德育系统论把幼小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认为德育各个阶段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中的位置发生转变时角色转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衔接;哈克的断层理论认为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面临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本章还从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和现实需要论述了研究幼小品德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章是本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幼儿园和小学课程差异性的比较研究。本章从问卷调查分析、幼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几方面的不同点进行研究分析;幼儿园课程注重的是儿童基本生活能力的养成,基本行为态度的培养,小学品德教育注重的是在生活中引导儿童进行道德选择;课程内容方面,幼儿园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而小学品德与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儿童健康、愉快、积极、有爱心、有创新地生活;幼儿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游戏法,而小学教师常采用的是讲授法和讨论法;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扮演知识传授者这一种角色,还担当起幼儿的家长代理人、班级管理者等角色,小学教师主要的教师角色是知识传授者、引导者。
第四章是从幼小教师课程目标、课程观念、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的衔接进行研究。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并且考虑学科的体系;课程观念方面的衔接主要是幼小教师课程观念要衔接,使他们全面的认识品德教育课程,转变课程理念;幼小课程内容的衔接是幼小课程衔接中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课程衔接的实施效果;教学方法的衔接主要在于根据儿童的需要选择教学方法并综合起来运用。
第五章是幼小品德教育课程衔接宏观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国外幼小衔接经验的借鉴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为了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需要加强幼小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部门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借鉴国外幼小衔接经验是这一章的重点,研究分析了英美日三国的幼小课程衔接经验,英国为了减少两类机构之间的差异性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同一个教育机构中,美国认为幼儿园就已经是正式学校教育的开始,日本把幼儿园教学时间基本接近于小学的课堂教学时间,小学教育不再实行分科教学和系统知识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