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商丘师范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湘江评论》
【答案】《湘江评论》是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湖南主编的一份刊物,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出版,该刊物是为湖南各阶层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服务。以引导民众放眼世界、改造中国为宗旨,以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政治,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毛泽东在该刊物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等一系列文章,号召人民大众要联合起来,敢于斗争,争取胜利,受到进步人士的欢迎,遭到反动军阀的镇压。1918年8月,《湘江评论》被军阀张敬尧查封。
2. 东南互保
【答案】东南互保是清末义和团运动时期,英、美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东南地方督抚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项协议。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蓬勃兴起,帝国主义胆战心惊。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保护他们自身在中国的利益,1901年6月26日,与清政府地方督抚刘坤一、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张之洞授权的盛宣怀共同炮制了一个《东南互保章程》
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一方面,“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强化了压制地方的军事力量,限制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开展,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东南互保”解除了列强的后顾之忧,使之可以全力镇压北方的义和团。另一方面,“东南互保”又具有约束、限制外国兵轮、水手、商人等肆意侵扰东南各省的作用。
3. 联省自治
【答案】联省自治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胡适。他们认为,中国的乱源是中央政府权力太大,导致地方争夺,军阀混战,主张扩大地方和民众权力,实行“省民自决主义”,建立“联省自治共和国”。这种思潮被一些地方军阀拿来作为巩固地盘和对抗中央政权的理论基础,并发起联省自治运动。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联省自治运动随之结束。
4. 第一流人才内阁
【答案】第一流人才内阁是民国初年北京政府的熊希龄内阁。1913年7月,袁世凯任命进步党议员熊希龄为内阁总理。9月,内阁组成,只有司法、教育、农商等少数总长职位由进步党人梁启超、汪大燮、张春等分别担任,而陆军、内务、外交等重要部门则牢牢掌握在袁世凯的嫡系军阀、官僚手中。由于梁启超等人都是社会名流,这个内阁被人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5. 府院之争
【答案】府院之争是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实权操纵在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手里。黎元洪不甘心做傀儡,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以日本为靠山的段祺瑞抗衡,双方的斗争因1917年春的“参战”问题而公开化。段褀瑞主张对德宣战,参加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借款,扩大皖系势力。黎元洪依靠英、美等国,通过国会极力反对。段祺瑞召集督军到京开会,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元洪下令免除段棋瑞国务总理职务。段褀瑞离京赴津,通电各省武装倒黎。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故称为“府院之争”,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英、美与日本之间在中国的争夺。
6. 拜上帝会
【答案】拜上帝会又称拜上帝教,是清代洪秀全、冯云山创立的宗教形式的农民斗争组织。1843年,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吸取一些基督教教义,与冯云山、洪仁矸在广东花县创立拜上帝会。后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员两三千人。与此同时,洪秀全回花县写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文献,进一步完善理论,提出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该敬拜;不拜邪神,不行恶事。主张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姊妹,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1851年1月1日举行金田起义。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7. 近卫声明
【答案】近卫声明是抗战时期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发表的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国民政府如“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
8. 五五宪章
【答案】五五宪章是1932年12月国民党为回应民间的宪政要求, 于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由立法院起草的宪法草案。1933年1月,立法院正式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案前后七易其稿,1936年5月5日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称“五五宪草”。宪草计8章147条,其主要特点是:规定了行使政权之国民大会,总统集权的五院制中央政府,对人民之自由权利采取法律限制主义。
9. 远东慕尼黑
【答案】远东慕尼黑是指抗战初期西方列强企图牺牲中国利益而与日本妥协的事件。1938年英法等国于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使“慕尼黑阴谋”成为帝国主义各国暗中勾结,牺牲他国利益的代名词。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国方面希望保护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利益,美国也希望参加对自身有利的谈判,以解决中日战争,因此在1938年到1939年间,英美酝酿召开所谓的“太平洋国
际会议”,德国、意大利也一度进行劝和调解,企图以牺牲中国利益的方式,取得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这种阴谋同英法等国在慕尼黑的阴谋相类似,所以当时舆论界称之为“远东慕尼黑”,或叫“东方慕尼黑”。
10.制宪救国
【答案】制宪救国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要求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1922年11月,《东方杂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掀起了制宪高潮。1922年8月国民会议公布了一个宪法草案,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纸空文。
二、论述题
11.简述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投机性和反动性。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逐渐将其政策重点转移到反共反人民方面。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其政策转变的重要标志。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整顿党务,研究如何与共产党作积极斗争。在抗战问题上,蒋表示只要能保存华中华南就可与日罢战言和。并希望通过整理党务来强化国民党,加紧进行反共斗争。会议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设立了“防共委员会”。并决定设置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党政军的指挥,由蒋介石任委员长。
(2)影响:五届五中全会是国民党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略调整的标志性会议。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革命力量发展较快,也由于日寇灭亡中国的策略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这就使得国民党蒋介石虽然积极推行反共政策,却不敢赤裸裸地破裂国共合作,虽与日妥协,却不敢实行。这种既抗日又不积极作战,既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国共合作的两面政策,就是五中全会以后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基本特点。
12.简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改良主义思潮。
【答案】二十世纪初期,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改良主义思潮亦兴起,社会各个阶层希望以自己的学说改革社会,一时出现了各种社会改良思潮。
(1)“好人政府”主义。
1922年5月,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认为中国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不愿参与政治,让坏人当道。他们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这种“好人政府主义”初步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
1922年9月,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理想。在吴佩孚支持下,王宠惠等人入阁,
王担任国务总理。他们都属英美派,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
“好称。实际上它只是听命于吴佩孚的傀儡。这个政府为曹锟所不容,结果仅存3个多月就垮台了,
人政府”昙花一现,成了历史的陈迹。
(2)“废督裁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