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34地理学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缝合线

【答案】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2. 流水作用

【答案】流水作用是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的作用。一般可将其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①侵蚀作用是指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②搬运作用是指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③堆积作用是指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的作用。对一种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其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3. 百分之十定律(林德曼效率)

【答案】百分之十定律是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百分之十定律的来源。

4. 矿物

【答案】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旱液态和气态。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5. 喀斯特地貌

【答案】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

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其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于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因此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6. 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

【答案】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透明度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类。

7. 土地评价

【答案】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之后,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属性做质量鉴定,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土地的价值。

二、简答题

8.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原则、依据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些方面今后需要侧重研究?

【答案】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的基础,土壤分类的进展代表了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并存。

(1)发生分类

该分类是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分类基础。同时在分类中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统一整体进行土壤类型划分,力求揭示自然土壤与耕种土壤在发生上的联系及演变规律。为我国的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发生分类的重点是土类。

(2)系统分类

该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基础,以定量化、标准化为特点。系统分类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定量化指标为分类原则,系统分类侧重于土纲。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系统分类,共分6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为了与国际土壤分类接轨和便于交流,引用一些国外成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例如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在引用过程中,根据我国土壤的性质对某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概念和区分标准作了修正和补充。

(3)侧重方向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的基础,土壤分类的进展代表了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并存。前者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三结合的分类原则,自20世纪50年代采用,历经半个多世纪,己在科研、教学和各级生产部门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我国的土

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后者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定量化指标为分类原则,代表了目前世界土壤分类的新方向。两个土壤分类的参比,对今后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9. 为什么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二个方面。

(1)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是多方面的,人类的食物几乎完全取自生物,许多野生生物的遗传资源(例如抗病性,抗旱性等)被用来改良农作物、家畜和家禽的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于分明显。

①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

②能够减缓气温的剧烈变化、增加空气湿度和减少早涝灾害的发生。

③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减少空气中尘埃和细菌的数量,净化大气、改善环境。

(3)潜在价值

为后代人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方面提供选择机会的价值。

10.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案】生物群落是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无论群落是一个独立单元,还是连续系列中的片段,由于群落中生物的相互作用,群落绝不是其组成物种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定地段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一个整体,生物群落都具有以下特征:

(1)种类组成。生物群落是由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的,种类多样,成分复杂。各个生物物种之间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群落这一整体。

(2)结构特征。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群种类和数量以及环境构成共同造就了群落的结构特征。

(3)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一个开放和动态的整体,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化之中,显示出动态的平衡状态。

11.简述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答案】(1)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

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2)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在一个未受干扰或少受干扰正常运行的生态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