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825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50%+货币银行学50%)之金融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信用
【答案】指国与国间相互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是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授信国通过借贷资本推动商品输出,而受信国则利用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主要形式有出口信贷,政府信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商业贷款,补偿贸易等等。国际信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形式之一。
2. 基础货币
【答案】亦称货币基础、货币基数。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的大小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所以也称高能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项目,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其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这会使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按照乘数理论,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发放贷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使银行体系内不断进行的派生存款过程部分中止。但一般来说,除季节性变动外,公众持有的现金额度比较稳定。基础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属性:第一,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第二,负债性,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第三,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功能。第四,初始来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源于公众。5. 部分准备制答:指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不保留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各,而只保留其中一定百分比以应付客户提现,其余部分则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运用出去的准备制度。部分准备制度是相对于十足准备制而言的,在十足准备制度下,银行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这就排斥了商业银行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存款的可能性。只有在部分准备制度下,商业银行才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因此,部分准备制是商业银行创造或削弱存款货币的首要条件。
3. 表外业务
【答案】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属狭义表外业务。其中,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商定将来一定时间段的
协议利率,并指定一种参照利率,在将来清算日按规定的期限和本金数额,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协议利率和届时参照利率之间利息差额的贴现金额; 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属银行的承诺业务; 备用信用证是银行担保业务的一种主要类型,通常是为投标人中标后签约、借款人还款及履约保证金等提供担保的书面保证文件。
4. 信用交易
【答案】信用交易是证券流通市场的一种交易方式。购买证券者先付证券价款一部分,或称保证金,其余部分由经纪人垫付。由于这种交易是取得了经纪人信用购买的,所以称为信用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在美国被称作“垫头”交易。当购买证券者想购买一定数额的某种股票而无足够的货币资本时就往往采用这种办法。由于信用交易下证券购买者仅支付部分证券价款,大部分价款是由经纪人垫款购买的,因此购买证券者在归还垫救之前,这种交易的证券抵押权归经纪人。经纪人可以用这些有价证券作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作为其垫款的资金来源。证券购买者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支付给经纪人代买证券的佣金,而且要支付经纪人垫款的利息,垫款利息高于经纪人向银行贷款利息的差额为经纪人的收益。当购买者不能偿还贷款时,经纪人有权出卖这些证券。
5. 货币外生性
【答案】货币外生性与货币供应决定于内生变量的观点相反,认为货币的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和操作手段,并非决定于经济运行的经济变量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是从经济之外对货币供给进行控制。如果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那么,货币当局就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过程。
6. 结构型通货膨胀
【答案】指由于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供求关系失调,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其表现是:一些经济部门因供不应求而出现物价上涨,另一些部门商品供过于求,但受成本和价格刚性的影响,其价格未有明显回落,从而导致总体价格水平上涨趋势。结构型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①部门差异通货膨胀。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的一个以不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核心的结构型通货膨胀模型。②资源供求失衡型通货膨胀。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③传递型通货膨胀,由娜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瑞典经济学家埃德格兰等人提出。
二、简答题
7.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答案】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设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日常开支,直接构成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内容。通常情况是行政管理机关设置得越多,所需的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2)人员配备。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力密集型部门,其工作人员都是国家的公务员,这些公务员素质的高低对行政管理支出有着重要的影响。行政公共劳务的提供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里的人力资源实际上指的就是公务员的数量和质量。其中质量问题事实上就是公务员的素质问题。高尚的道德情操、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健康的体魄等,都构成公务员素质的重要内容,并对国家则政的行政支出规模产生影响。
(3)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机制是使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私人口标与社会口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如物质奖励制度、升迁制度等; 内部约束机制是防止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非一致化的利益处罚机制,如行政处罚、物质利益处罚等。所谓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行政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外部监督是一个体系,包括正式监督制度(法律和规定)和非正式监督制度(如新闻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加强监督的实质,就是增加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政治行政过程的委托代理成本。
另外,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一定年度内的行政经费的变动,如国家在经济制度转换时期,可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而引起行政支出的变化; 在国家面临突发形势时(如战争)通常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 在通货膨胀引起价格上涨时期,可能使行政支出也出现相应增长,但这些客观因素对行政支出的影响大多表现在一定时期内,一旦国家形势趋于正常,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将消退。
8. 简述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答案】将股票折现值公式一般化为:
式中,PV 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
r 是折现率。
r 可以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但是套利均衡分析认为,涉及风险补偿的折现率是难以找到的。因为人们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从而不同的人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也不同,这就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代入折现公式的统一的、共同的折现率。
而在由风险中性的人所构成的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因为人们的风险偏好不同而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折现率的难题不复存在; 对于任何现金流,都可以统一地采用无风险利率作为折现率。
对于未来预期的收入现金流的计算,无套利均衡分析认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下的现金流的概率分布,在风险中性世界中也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概率分布,而应是一个风险中性概率。对于一个金融市场来说,如果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如果有足够的金融商品可以充当构筑动态复制组合的零部件,那就意味着风险中性具有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假想的风险中性世界里的折现公式为:
是各时段t=1, 2, …,T (T 可以包括的)的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