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华大学心理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组块
【答案】组块是心理学家米勒(Miller ,1956)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贮存系统一般接收
个单位的量。改变组块的容量可以增加记忆容量和效率。通过组块可以使人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
2. 陈霖的拓扑实验
【答案】陈霖的拓扑实验中,采用了三组不同的图形,其中圆和正方形、三角形在形状上看去很不一样,但它们都没有“洞”,因而是拓扑等价的; 圆和环由于一个有洞,一个没有洞,因而具有不同的拓扑性质。实验时要求被试注视两个图形中的注视点,并报告注视点两侧的图形是否一样。结果显示,被试对拓扑性质不同的图形,有较高的正确报告率,说明对拓扑性质的差异更敏感。陈霖的拓扑实验表明,在视觉加工的早期,人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感。在整体加工后,才进行局部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3. 思维
【答案】思维是指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思维不同于感知觉,但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
4. 启发式
【答案】启发式是一种间题解决策略,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式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常用的策略有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经常运用启发式。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学习风格? 如何针对学习风格加教育?
【答案】(1)学习风格的涵义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是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的不同偏好,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雨的偏爱。有些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可随学习环境、
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而有些则表现出持续一贯性。那些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通常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
(2)学习风格与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研究与了解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制定有效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①适应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
适应学习风格的教学首先必须全而分析学生的特点,了解小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这是进行适应学生学习风格教学的前提。然后,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对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最后,根据学习风格的类型和要素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扬长的策略。即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和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它能使学生学的更快、更多,但是却无法弥补学习方式或机能上的欠缺。
二是补短策略。即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匹配策略加以弥补。这种策略虽然在开始实施的时候学生会表现出学习速度慢、学得少,难以理解所学得内容,但它的特殊作用在于它能弥补学生学习方式或机能上得欠缺或不足。
②根据学习风格类型设计教学策略
在以班级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学习的个性结构和风格类型是不同的。了解学生学习风格的类型并揭示其学习特征,为我们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
③根据学习风格要素选择教学对策
学习风格是由学习者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为我们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提供了根本的依据。例如,对感觉通道要素有不同偏爱的学习者在学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根据这些特点就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6. 简述人格具有哪些特性。
【答案】人格的特性主要包括:
①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格的独特性表现在能力、气质、爱好、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
②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和人格跨情境的一致性。跨时间的持续性表现在个体的“自我”持久性上,即不管在人生的什么时期,从事什么工作,是穷还是富,幸福还是不幸,都认同自己是同一个人。跨情境的一致性表现在不管身处何地,在校内还是校外,在家里还是工作单位,仍然是同样的特质或类似的行为特征。
③统合性
人格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由多种成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例如,气质、性格、需要、
动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它们紧密联系,综合成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品质。人格是统一的整体结构。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各种特征的简单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内容有规则地结合起来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并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④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7. 简述想象的分类。
【答案】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例
如,我们看到天上的云,不自觉地把它想象成蘑菇、大象、羊群等; 我们看到窗上的冰霜,不自觉地把它想象成美丽的树林、陡峭的山峰等。
(2)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人在多数情况下,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想象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获得某些知识的想象; 工程师和工人对建筑图纸的想象等。对于有意想象,根据它的新形象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8. 青春期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有:
(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在青春期的初期,由于个体生理特征的明显变化,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青少年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3)独立意识
青少年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关爱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受,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所以,可以说青少年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己经是成熟的个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