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886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答案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物质

【答案】物质是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2. 上层建筑

【答案】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3.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4. 社会的经济结构

【答案】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力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所以,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5. 上层建筑

【答案】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二、辨析题

6. 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方式的主体-的代表,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不能取代人民群众而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从根本上说,杰出人物的作用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作用。

7.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8.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绝对的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规律,它的真理性一再被社会实践所证明。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人类实践所提出的一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相对的。

(3)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任何事物、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矛盾。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

是不存在的。

(2)矛盾是客观普遍的,我们要敢于实事求是的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社会矛盾也具有客观普遍性,不仅是不能回避的,也是不能消除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解决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距拉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反对那种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

10.物质是指看的见、摸得着的物体。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现实世界的物体感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最广泛、最抽象的范畴,它是对存在着的所有物体的总概括、总抽象,因而不能说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而是对所有存在的物体的科学抽象。物质只有一个根本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本身不是一个物体,它渗透于所有的物体之中。

三、简答题

1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1)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给“物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①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正是从这个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中,列宁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各自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这同时又表明,意识只不过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不是像二元论所说的那样,可以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个本原。

②它揭不了物质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当然,有些东西,如原子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等,是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人们可以通过现代物质技术手段感知它们,通过人的理性思维去反映它们、把握它们。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不是作为一切事物的基础,不是作为物体性质的支撑者,而是对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