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国际关系学院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论述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掌握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

【答案】(1)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①从实践到认识

a.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从认识到实践

a.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b.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

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a.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b.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2)意义

①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

②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2. 略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

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

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有:

a. 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

b. 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

c. 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

d. 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①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指导党的作风建设。

a.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论在实践还是在认识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的两大内在原则、两大精神支柱。

b. 加强党性修养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内在要求。

②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

a.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生价值是价值的特殊形态,人之所以具有价值就在于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或其他行为,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b.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第一,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由人的本质、人和社会的关系决定的。我们只有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第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是人的价值不可缺少的内容。个人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才能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在社会的劳动和创造中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3. 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通过改革可以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我国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定了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

(1)关于改革的对象。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2)关于改革的目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关于改革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二是共同富裕。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4)关于改革方法。邓小平认为,

①改革要有秩序、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

②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其他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

③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先有一个改革的蓝图,然后再着手进行改革。

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 试论价值规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及其消极后果。

【答案】(1)价值规律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②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2)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某些部门发展过快,浪费社会资源,或某些部门发展过慢,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