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621文学基础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叙事模式

【答案】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L. 多莱泽尔根据:“第一,故事是由第二人称还是由第一人称叙述,第二,叙述者是否是行动的人物,第三,叙述者的主观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评价、评论是表达出来还是含而不露”这三条标准,划分出六种叙事模式。这六种叙事模式分别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

2.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

【答案】文学语言,又称作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符合规范化的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书面语的产生,而文学语言也具有口头形式,凡是合乎文学语言规范的,都是口头形式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承担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功能。日常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语言的结果,其活动领域局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表情达意、相互交流的功能。

3.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而来,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4. 典型

【答案】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

5. 意境

【答案】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术语。它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是华夏抒情文学与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

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后历经刘瓣、王昌龄、王国维等文人学者的补充、发挥,意境的概念也就逐渐地丰富起来。现在讲的意境是就其最初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的: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同样,它也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6. 浪漫主义

【答案】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到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始兴起。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唤醒精神和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

7. 文体期待

【答案】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8. 体裁

【答案】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样式或种类。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时,山于运用语言、安排结构、塑造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效能而形成不同的体裁。每一文学体裁亦可按内容或形式再加以区分,如诗歌体裁还可分为叙事诗、戏剧诗和抒情诗(包括挽歌、颂歌、商籁体等)。在西方,体裁的区分起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把诗(即文学艺术)的表现分为两种:描述与摹仿。运用语句、意象等手段描述人物行为或事件称作叙事诗,如史诗; 通过塑造角色摹仿人物、重演事件的为戏剧诗。

9. 创作动机

【答案】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10.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案】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客体“主

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二、填空题

11.古典文学理论认为,构成文学作品基本要素的是______。

【答案】文学形象。

【解析】文学形象是古典文学理论中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它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在意蕴,同时文学形象的运用也是文学不同于哲学、宗教、科学之处,其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

12.文学作品通常被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______、______或______类型。

【答案】现实型; 理想型; 象征型

【解析】文学作品通常可以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不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们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三、论述题

13.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答案】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

(1)顺向相应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由于文本所提供的想象空间没有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此,这样的作品,必会被视为平庸陈旧、缺乏艺术魅力。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固然会得到一种先见之明的满足,欣赏过程也十分轻松,但却会因期待指向的畅通无阻而感到兴味索然,会因文本经验的平常而窃笑作者的低能。

(2)逆向受挫

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受挫。在阅读这样的优秀作品时,一方面,由于作品中总会贯穿着某些共通的生活逻辑,读者会不时体验到顺向相应的轻松,另一方面,这种想象惯性又时常难以为继,受阻遇挫,从而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

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读者就是在这样一种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完全遇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