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汰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2. 量变与质变

【答案】(1)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2)质变的含义: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二者之间的关系:a.b.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3. 哲学的基木问题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

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物质还是精神。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主要包括:

①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同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

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②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是可知论。而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4.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5. 矛盾

【答案】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二、辨析题

6. 唯心主义就是主张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唯心主义之所以称为唯心主义,并不是因为它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地位,而是因为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中,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与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不是一回事,因此,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7.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①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

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

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8. 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错误认识的产生,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条件,既有认识根源,又有社会阶级根源,所以产生错误认识是难兔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力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科学之科学”是旧哲学的传统说法,旧哲学认为哲学的对象包括整个世界,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夕,各门科学是哲学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对象问题,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

三、简答题

10.简述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1)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相互排斥的过程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世界上既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肯定中总是渗透、包含着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而否定中又总是渗透、包含着肯定,在这个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不包含否定的因素,事物就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看,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