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二军医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科尔伯格的( )对于研究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后来成为研究儿童品德心理研究的经典方法之一。
A. 对偶故事法
B. 正直测验法
C. 两难故事法
D. 价值澄清法
【答案】C
2. 有些低年级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一看到有“X 比X 多”的条件就采用加法进行计算,很多时候会出现错误。这是一种( )现象。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普遍迁移
D. 垂直迁移
【答案】B
3. 有一名学生在语文课上受到了表扬,由此而喜欢上了语文课,后来更换了语文老师,他的学习动机就随之消失了。这说明,该生的学习动机属于( )。
A. 外部学习动机B. 远景学习动机
C. 内部学习动机D. 近景学习动机
【答案】D
4. 根据效度的分类,下面不是效度的类型的是( )。
A. 内容效度
B. 构想效度
C 实证效度
D. 假象效度
【答案】D
【解析】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也就是测验所选的项目
是否符合所要测量的东西; 构想效度指测验对某种理论的符合程度,目的在于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对测验的结果加以解释及探讨。实证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指测验对处于特定的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程度。没有假象效度。因此,答案为D 。
5. 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谈话法
C. 实验法
D. 问卷法
【答案】C
6. (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 内部反馈
B. 外部反馈
C. 动觉反馈
D. 过程反馈
【答案】B
7.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能分辨你、我、他、上、下、左、右等概念,这些概念一般是通过( )获得的。
A. 概念形成
B. 概念同化
C. 接受学习
D. 学校系统教学
【答案】A
8. 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 ”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准习俗水平
【考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A
【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一水平。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
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在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虽然在第一水平中,儿童己经有了是非善恶的观念,但这些观念还是纯外在的,儿童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
9. 按问卷设计的形式不同,可将问卷分为( )。
A. 个别问卷和团体问卷
B. 个别间卷、团体问卷和邮寄问卷
C. 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
D. 文字式问卷和非文字式问卷
【答案】C
10.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
A. 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要形式
B.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C 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D.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答案】D
二、辨析题
11.负强化即是惩罚。
【答案】错误
(1)强化有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给予奖励)与负强化(消极强化、阴性强化、撤消惩罚)之分。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旱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在于:
①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动物实验表明,惩罚对消除行为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厌恶刺激停止作用以后,原先建立的反应仍会逐渐恢复。因此,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必须慎重运用惩罚。
②负强化是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因此惩罚不能等同于负强化。
12.当学生学习失败时,教师只需要引导他做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答案】错误。
成败归因理论以维纳为代表,他认为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