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855新闻学与传播学综合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不完善之处。
【答案】“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某些行为特点。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是不完善的。麦奎尔曾经指出它有以下几个问题:
(1)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传媒负责提供,受众只能在被提供的商品范围内进行选择; 对媒介而言,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营销”使受众接受这些商品,而对受众来说最大问题则是如何“盘算”着花钱。在这里,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单纯的买卖关系。
(2)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性别、年龄、学历等等,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一一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4)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因为在受众看来,他们并不单纯是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
因此,不能将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也不能将传媒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和提供物质商品的企业,归根到底,这由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
2. 什么是数字鸿沟? 其可能的社会后果是什么?
【答案】(1)数字鸿沟的定义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已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 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
(2)数字鸿沟的社会后果
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竟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等差异,造成了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进而影响了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了对因特网技术掌握和运用等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
机遇、待遇不等,出现了“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
数字鸿沟己不只是国家间或国家内部在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使用、电子化服务方面差别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牵扯到国家或地区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等更深层次方面的社会问题。
3. “知沟”形成的前提及主客观原因。
【答案】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接触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1970年,蒂奇诺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1)“知沟”形成的前提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因此,“知沟”形成的前提是社会上经济地位的差别。
(2)“知沟”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一一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②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一一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③社交范围的差异一一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④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一一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⑤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一一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十高学历阶层。
4. 请从相关传播学角度谈谈你对博客的认识。
【答案】“博客”也被称作网络日志、网志或部落,对应的英文术语是“B1og ”或“Weblog" ,指人时是“Blogger"o 英文“Blog ”是彼得·麦霍兹于1999年命名的,中文“博客”的冠名则是由博客中国的创始人方兴东于2002年完成的。“博客”具有指代物和人两种区别,指代物时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表达个人思想的、文章内容按照年月日时间倒序排列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指代人时也可称作“博客作者”,是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包括个人和团体。
从相关的传播学角度来看,博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博客是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信息的整合发布。
博客被一些人称为“草根记者”,因为他们从事类似记者的信息汇集、梳理、评价和向导工
作,充当了信息中介服务的角色,但同时他们的身份相对简单,只是代表个人,因此这种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又具有鲜明的个人化色彩。
(2)博客是面向小群体的多对多互动传播。
博主们按照个人的欣赏标准和评价尺度,选择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帖子,推荐给他人,这种内容制作并非是盲目的,而是将小部分有相同趣味的群体视为目标读者。博客族是个不断扩充的庞大群体,群体中的每个人又有各自的读者群,构成一种规模宏大的多对多互动传播景象。(3)博客是非专职传播者从事的非制度化社会传播。
博客的起源,是有人发现一个有趣的网站,用电子邮件寄告亲朋好友,并告诉大家有趣的地方在那里。以后就发展成一个网站称之为博客,包含网站的连结与评判。博客不是媒介专业人士,也不按照传统大众传媒的职业规范操作,即使有的记者博客是专职传媒工作者出身,当他撰写网络日志的时候,也是以网上自由人的身份出现的。博客网站既不同于传统媒体及其网站,也不同于商业网站,它只是一个众博客集中发布信息的区域,博客们来去自由,不受制于工作章程,也不谋求经济报偿。博客网站的这种民间性,还表现在它们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被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它不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因而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得天独厚的出版自由。
5.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请谈谈这句话对传播学的意义。
【答案】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其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这一观点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在信息传播社会中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在社会中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同时亦可以自己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在广义的维度上,这些信息的生产传播都是由人(人类)完成的。因此,人类社会的信息是人自己所编制的。
(2)信息不是中立的,信息的传播也不是中立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赋予意义,信息的传播过程正是信息本身被不断赋予意义的过程。因此意义的构建与人类生产、传播信息同时发生。在这一意义上,信息的交叉互动过程也是意义的交叉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产生拟态环境的效果,影响受众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人生活在复杂的意义社会之中。
(3)人并非在意义的社会中得以自由,人类必然受到其自身所编制意义的影响和限定。因此,人是悬在意义之网中的。
6. 什么是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
【答案】“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是强调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环境的重大影响的三个概念。德国学者诺埃尔·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的高度普及为特征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多数传播媒介的报道内容存在着高度的划一性和类似性,容易在社会上造成“共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