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 )是戏曲舞台上表现轻装潜行的表演身段。

A. 搭架子

B. 走边

C. 趟马

D. 打出手

【答案】B

【解析】走边是戏曲舞台上表现轻装潜行的表演身段,是武生演员的基本功。“搭架子”是后台人员与前台表演相互呼应的答话和制造的声音效果。“趟马”是舞台上表现策马疾行的表演身段。“打出手”是在“上把”和“下把”相互配合下,作抛、扔、踢、接武器的高技巧动作,表现惊险神奇的场面。

2. 京剧唱腔以( )为主,分别适于表现不同的情感。

A. 昆曲、秦腔

B. 海盐腔、余姚腔

C. 西皮、二黄

D. 梆子、大鼓

【答案】C

【解析】京剧流行全国,被视为“国戏”。角色分生、旦、净、丑。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分别适于表现不同的情感。表演讲究唱、做、念、打有机结合,歌舞并重,程式化的虚拟动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3.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美术作品应以客观反映对象为根本准则

B. 视觉形式美的创造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与艺术家才能无关

C. 艺术构思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D. 构思决定构图,构思不受构图影响

【答案】C

【解析】A 项错误,美术家应以自己的真诚追求为准则,用自己最好的美术品去满足相应水平层次的观众的审美要求。B 项错误,物质材料被艺术家按照创作意图加以利用,成为具体形象的体现和载体,具有了艺术语言的作用,物质材料及其结构方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审美要求和规范,形成了形式的美。C 项正确,构思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期间会迸发灵感。D 项错误,

构图是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进行处理和安排,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构图是艺术传达的第一步。

4. 世界第一所芭蕾舞教育机构是( )。

A. 英国皇家芭蕾学院

B. 意大利芭蕾舞团

C. 基洛夫芭蕾舞团

D. 法国皇家舞蹈学院

【答案】D

【解析】芭蕾舞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一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芭蕾17世纪在法国宫廷形成。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法国皇家舞蹈学院。

5. 秦腔《三滴血》是由( )演出的。

A. 三庆会

B. 易俗社

C. 奎德社

D. 警世戏社

【答案】B

【解析】秦腔《三滴血》由范紫东先生创作,始创演于1912年,1958年经易俗社和谢迈迁先生加工整理,1960年《三滴血》拍成电影。

6. ( )体现了瓦格纳乐剧的最高成就。

A. 《纽伦堡的名歌手》

B. 《尼伯龙根的指环》

C.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D. 《漂泊的荷兰人》

【答案】B

【解析】《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作曲及编剧的一部大型乐剧,作品于1848年开始创作,至1874年完成,历时共26年。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内的故事及人物,特别是冰岛家族传说。该剧由四部歌剧组成,亦被认为是瓦格纳乐剧的最高成就。

7. 仰覆莲花瓷尊是( )类型的优秀作品。

A. 唐三彩

B. 青瓷

C. 白瓷

D. 釉下彩

【答案】B

【解析】一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最突出的成就是青瓷烧造技术的提高,并且取代了传统的铜器,成为制作生活用器的主要品种,仰覆莲花瓷尊是优秀的作品。

8. 弋阳腔是山宋元南戏流传至( )弋阳后,与当地的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而成,特点是“其节以鼓,其调喧”。明清时代流传全国,有“弋腔”、“高腔”等别称。

A. 安徽

B. 湖北

C. 江西

D. 浙江

【答案】C

【解析】弋阳腔是在宋元南戏流传至湖北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弋阳腔在清初传入北京,成为北京城里势力强大的戏曲声腔,称为“京腔”。

9. 中世纪最完善的笑剧代表作是( )。

A. 《巴特林的笑剧》

B. 《奥尔良之围》

C. 《忍耐的堡垒》

D. 《青鸟》

【答案】A

【解析】笑剧是道德剧从抽象说教转向对社会腐败的批判,并渐渐糕合进喜剧成分以迎合观众的观看需要。中世纪最完善的代表作是《巴特林的笑剧》。

10.( )是美国戏剧的代表人物。

A. 狄德罗

B. 尤金·奥尼尔

C. 易卜生

D. 雨果

【答案】B

【解析】尤金. 奥尼尔被称为现代美国民族戏剧之父,他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第一个多幕剧《天边外》的诞生标志着奥尼尔戏剧的成熟。这部剧在美国戏剧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它又被视为“一部标准的现代悲剧”,为他赢得普利策文学奖。

11.我国第一部根据敦煌画中香音女神的形象创作的舞蹈作品是( )。

A. 《春江花月夜》

B. 《丝路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