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59中国音乐文化之艺术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主体性

【答案】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甚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 艺术思维

【答案】艺术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起主要作用。艺术思维对现象和本质两方面进行双重加工,加工的重点在感性形式上,遵循的是个性的情感逻辑。现象是用共性概括个性,是自然作用于人的精神; 本质是用个性显示共性,是人的精神作用于自然。艺术思维特有的双重加工使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均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统一,即新的艺术形象、艺术品的诞生。

3. 黑格尔

【答案】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他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本质与现象,相对与绝对是辩证统一的。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哲学为基础,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顶峰。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精神现象学》和《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三卷《美学》著作中,他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出了他的美学理论的核心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艺术,或者“美的艺术”,因此美学这门科学的恰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对于黑格尔来说,只有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把唯心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艺术是随理念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为三种历史类型:象征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4. 艺术

【答案】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一种

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5. 审美效应

【答案】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并能陶冶欣赏者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6. 主题

【答案】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主体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从中生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也就是作者对题材不断认识理解,所提炼出的明确的思想。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所以被称为是作品的“灵魂”、“统帅”。艺术作品的主题可以是政治性的、哲学性的、伦理性的、宗教性的、生活情趣的、自然之美等性质的。

7. 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等。

8. 品位

【答案】品位是指作品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层次。不同品位的形成是艺术家从不同的艺术观念出发把握生活的结果,艺术家对待世界的小同态度、对艺术的不同追求、对审美趣味的特定偏好,由此也就形成了小同品位的艺术作品。如中国古代画论中分出的神、妙、能、逸等品评级别。

9. 《诗学》

【答案】《诗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原名《论诗》。该著作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现存的《诗学》可以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论,包括第一到五章,主要分析了各种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模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以及各种艺术由此而形成的差别,进而指出了诗的起源,还追溯了悲剧与喜剧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包括第六到二十二章,这部分讨论了悲剧,它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写作风格等。第三部分包括第二十三到二十四章,讨论的是史诗。第四部分是第二十五章,讨论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并提出反驳这些指责的原则和方法。第五部分是第二十六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它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有些观点曾被近代新古典主义奉为金科玉律。

10.题材

【答案】题材是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概括的内容。题材来自社会生活,但又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和加工,成为作品主题得以表现的基础。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狭义的题材是指构成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也就是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在小说、电影、绘画等作品中,题材就是指作品所具体描绘的事件、人物和故事。

二、简答题

11.简述艺术发展规律的几种观点。

【答案】艺术是发展的,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在艺术理论的发展史上,绝大多数的艺术理论家都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第一,揭示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阐释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这是艺术发展的模式; 第二,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这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发展模式论和艺术发展动力论主要表现为:

(1)艺术发展模式论

对艺术发展模式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史家,认为永恒不变的艺术是没有的,一切艺术的发展规律有如生命的发展一样,经历着“童年草创期——壮年繁荣期——老年衰落期”这几个阶段。这一学说确实揭示了艺术规律的某些方面。它可以使人透过艺术现象从宏观上把握据主导地位的艺术风格的发展脉络。但是,这种观点在论述艺术的发展时,必须首先设立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作为建构艺术发展阶段的根据,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片面性。

②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否定之否定”是黑格尔首先提出的。黑格尔认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发展过程。我们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它在艺术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绝不仅仅限于“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这一形式。另外,艺术发展是由无限多的阶段构成的,任何三个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③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黑格尔致力于艺术发展的客观描述,认为艺术发展的规律是“两极之间的变化”,这对立的两极就是“视觉的”与“触觉的”,艺术发展过程就是在对立两极之间的变化过程。20世纪瑞士艺术家沃尔夫林对艺术发展规律有同样的理解。虽然两人都极力声称自己对艺术发展规律的阐释不带主观色彩、不包含价值评价的纯客观的描述。但是把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都压缩到他们所设定的对立两极之间的变化,便多少带有主观的牵强。

(2)艺术发展的动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