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经济法学814法学综合2之经济法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消费型增值税
【答案】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允许纳税人在计算增值税额时,从商品和劳务销售额中扣除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总额的一种增值税。也就是说,厂商的资本投入品不算入产品增加值,这样,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值税相当于只对消费品征税,其税基总值与全部消费品总值一致,故称消费型增值税。
2. 市场监管法
【答案】市场监管法的定义可以分为实质意义上的定义与形式上的定义。实质意义上的市场监管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形式意义上的市场监管法,则是指市场监管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它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和有关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3. 知情权
【答案】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消费者在与经营者签约时做到知己知彼,并表达其真实的意思。
4. 再贴现
【答案】再贴现,是西方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实质上,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一般是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再贴现不仅具有影响商业银行信用扩张,并借以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可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5. 经济监督权
【答案】经济监督权是指有关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督导和监察的权力。这种经济监督按照监督主体和监督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经济监督和专门经济监督。
一般经济监督又可划分为最高行政监督、地方各级行政监督以及职能监督。
专门经济监督是指国家经济机关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所实施的经济监督。包括:①审计监督; ②金融监督; ③工商行政管理监督; ④技术监督; ⑤国有资产监督。
6. 探矿权
【答案】探矿权,是指按法定的程序取得勘查许可证,在批准的勘查区块范围内和有效期限内,对批准的矿种及其伴生、共生矿产进行勘查的权利。依法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勘查主体为探矿权人。
7. 产品瑕疵
【答案】产品瑕疵,产品瑕疵是指产品不具有其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瑕疵产品违反法律规定和合同规定。是区别于产品缺陷的法律概念。广义地说,是指产品不符合其应当具有的质量要求; 狭义地说,仅指一般性的质量问题,如产品外观、使用性能等方面的质量问题。
8. 正当竞争
【答案】正当竟争是指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两个以上经营者,为争取受益最大化,以其他利害关系人为对手,采用能够争取交易机会的商业策略去争取市场的行为。正当竞争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革新、调节社会分配的功能。
9. 税收关系
【答案】税收关系是指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税收体制关系和税收征纳关系。前者是指各国家机关因税收方面的权限划分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分配关系; 后者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税收征纳双方之间的关系。
10.审计
【答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审计这种经济监督手段,是对资料作出证据搜集及分析,以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然后就资料及一般公认准则之间的相关程度作出结论及报告。进行审计的人员必需有独立性及具相关专业知识。其指导原则体现出间接性、超脱性、独立性、建设性等特征。
二、简答题
11.简述投资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案】投资法律关系的特征是:
(1)主体的广泛性和特定性。
投资宏观调控的范围是全社会的各种直接投资活动,投资活动中的政府、企业法人或公民个人均因其投资活动受到政府依法直接或间接调控,而成为投资法律关系主体,此即主体的广泛性; 从投资宏观调控的主体角度分析,该主体则是特定的,即是中央政府或由国家计划主管部门代行中央政府职能作为宏观调控主体。
(2)方法的综合性。
投资宏观调控兼有的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的二元体系特点决定了投资法律关系的内容呈现出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和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管理法律关系的双重性特点,这进而决定了有关投资法的调整方法的综合性。
(3)行为的规范性。
投资法律关系客体的基本内容是投资宏观调控行为及其相关的投资行为。
①各种投资行为的合理和规范是投资取得效益的关键;
②依法规范投资活动中的经济和行政调节手段,提高投资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和确保投资活动在科学合理基础上的效益性是一条重要的投资经济规律。
12.预算管理须遵循何种程序?
【答案】预算管理程序包括:
(1)预算的编制
预算的编制应当参考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预算的编制程序为:
①国务院于每年11月10日前向各省级政府和中央各部门下达编制指示;
②中央各部门布置所属部门编制预算草案,于12月20日前报财政部备案;
③省级政府提出本行政区编制预算草案的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按法定程序编制和上报,省级政府于1月10日前报财政部;
④财政部审核中央各部门预算草案,编制中央预算草案,汇总地方预算草案,汇编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2)预算的审批
中央预算由全国人大审批,国务院在全国人大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地方各级预算由本级人大审批,地方政府在本级人大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3)预算的执行
预算执行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预算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我国预算执行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国家金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4)预算的调整
预算的调整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发生特殊情况而对原来收支平衡的预算进行部分调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