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专门讨论师范教育问题的著述是( )。

A. 张之洞的《劝学篇》

B. 康有为的《大同书》

C. 梁启超的《变法通则》

D. 严复的《救亡决论》

【答案】C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解析】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

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2. 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 )

A. 林则徐

B. 阮元

C. 龚自珍

D. 魏源

【答案】A

3. 西南联大合并的学校中不包括( )

A. 燕京大学

B. 北京大学

C. 清华大学

D. 南开大学

【答案】A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对世界各地的教育制度进行调查,发表《学会生存

,这份报告指出各国的教育目的存在一些共同倾向,其中包括“走——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以及( )。

A. “培养完人”

B. “培养独立个性”

C. “培养国际理解”

D.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各国教育目的之共性的理解与把握情况。《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第六章《目的》部分,指出各国教育目的存在一些共同倾向,包括“走向

,明确提出:“把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和“培养完人”

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力一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这篇文章,考查的频率非常高,而且越来越灵活细致,要认真分析。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

5.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 )。

A 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答案】A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基本主张: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 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

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6. 封建社会地方官学何时开始设立? ( )

A. 秦代

B. 西汉

C. 东汉

D. 魏晋

【答案】B

7. 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转弱,行为随意性强,自我控制水平低,在对其进行研究时,较适宜采用( )。

A. 实验法

B. 访谈法

C. 观察法

D. 问卷法

【答案】C

【解析】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不具有阅读能力,所以不能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另外,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也不宜采用实验法。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研究时较适

宜采用观察法。

8. 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最常用的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是( )

A. 全距

B. 中数和平均数

C. 标准差和方差

D. 差异系数

【答案】C

【解析】中数和平均数是反映集中趋势的集中量数; 全距与标准差和方差是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其中,全距是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方差是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平均数之差乘方后的均值,即离均差平方后的平均数;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在计算标准差和方差时,所有的数据都要参与运算,数值稳定,受抽样影响小,反应灵敏,能比较真实地反应差异的性质,是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

A. 发展生产力

B. 消灭社会分工

C. 普及教育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解析】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0.“你曾经在考试中作过弊吗? ”这是某研究者在“关于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中的一个题目,这一题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 过于书面化

B. 词义含糊

C. 带有暗示性

D. 涉及敏感性问题

【答案】D

11.壬戌学制的中学阶段采取( )

A. 三三分段

B. 四年一贯制

C. 五年一贯制

D. 六年一贯制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