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921管理学原理之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管理者的角色。
【答案】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二类,如图所示。
图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指涉及人与人(下级和组织外的人)的关系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职责的角色,它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
①代表人角色。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者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如管理者有时必须参加社会活动,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宴请重要客户等。
②领导人角色。由于管理者直接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责,他们必须在单位内扮演领导者角色。这时,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③联络者角色。没有联络,管理者就无法与别人一起工作,也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
(2)信息角色
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
①监督者角色。监督的目的是获取信息。管理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把从监督中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管理者有时也因特殊的目的而隐藏特定的信息。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3)决策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①企业家角色。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
②冲突管理者。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③资源分配者。作为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组织资源包括财务资源或设备、时间、信息和其他类型的重要资源。
④谈判者角色。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谈判上,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组织,其管理者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进行谈判工作。
2.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国际化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出口阶段。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出口活动开始是偶尔的,然后才是主动和大规模的。如卡乌斯基尔就曾指出,企业出口活动的展开是山不规则的行为为起点,然后再逐步走向以间接出口方式为主的试验性阶段和以直接出口为主的积极出口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出日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2)非股权安排阶段。随着出口活动的推进,国际市场了解的加深,企业开始尝试新的手段和方法。此时,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等非股权安排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方式。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方式的选择来达到对海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以及如何调整和变革管理体制(如人力资源策略、营销体系与策略)、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等以应对企业国际化程度加深所带来的挑战。
(3)直接投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再仅仅以一般商业利益为目标,‘自还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组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很显然,这一时期,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技术等条件亦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识别和判断目标市场出现的新机遇,如何对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进行有效的筛选,如何将新的扩张性行动与原有优势结合起来,以及如何推动企业所拥有的竟争优势向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等。
3. 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管理的过程和结果有很大影响,清问环境是如何影响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
【答案】环境对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环境的变化影响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产生和调整,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和环境相适应。各种管理理念都是具体的环境下的产物。不同的环境要求相应的管理理念与其相适应。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理论有独特的适应范围,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相应的管理理念与其相适应。
(2)环境影响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思想,形成相应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用科学管理时代的激励方法去激励现在的高级专业人才行不通。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到劳动力构成、劳动力素质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每一种变化都需要相应的管理理念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与其相适应。
(3)环境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应变对成功的管理至为重要。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理念,技术领域的变化使得管理者具备了授权的
可能性,员工素质的提高促使授权的实行。因此,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管理者要审时度势,适时调整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取得最大的管理效益。
4. 简述组织工作流程的组成。
【答案】组织的工作流程是由一些具体工作或步骤所组成,任务的特性决定每个流程中具体工作的内容及要求。具体内容包括:
(1)工作。组织的工作流程是由一此具体工作或步骤所组成,任务的特性决定每个流程中具体工作的内容及要求。对于程序性任务人们己经有了明确的工作顺序和步骤,只要照此进行便可获得圆满成果。而非程序性任务,对于人们来说是偶然发生的、没有规律性、探索性的,没有既定的工作步骤,人们需要探索什么是应该做的工作,什么是不应做的工作,什么是最佳的工作路线等问题。
(2)逻辑关系。它是指流程中具体工作步骤之间客观存在着先后顺序的关系。但是,现实中一个工作流程的逻辑关系不是唯一的,完成任务的途径具有可选择性。每个工作流程的现实选择都受到各种影响构成的作用。这种可选择性赋予工作流程可以改造和变动的特性,从而为人们探求最为满意的工作流程,追求高效的完成任务提供了可能。(3)转换关系。任何的流程从上一个工作环节到下一个工作环节的转换也会受到时间、空间、各种物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转换关系是对这些限制的捕述。转换时间是转换关系中的基本因素,流程的转换时一间越长则完成任务的效率就会越差。一个满意的工作流程既需要合理地确定基本工作单位,也需要确定基本工作单位的先后顺序环节,还需要工作单位之间很快地衔接,充分节约转换过程的物质、能量、信息和时间。
5. 信息管理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组织中的信息管理工作通常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利用,信息反馈在等六个环节.
(1)信息的采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衡量信息采集工作质量的惟一标准是所采集的信息是否对组织及其管理者有用,判断信息是否有用则要看信息是否具有有用信息的各种特征即高质量、及时和完全。为了使信息的采集富有成效,管理者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工作:①明确采集的目的; ②界定采集的范围; ③选择信息源。
(2)信息的加工。是指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加工过的信息便于存储、传播和利用。只有经过加工,信息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作为一个过程,信息的加工一般由以下步骤组成:①鉴别。鉴别是指确认信息可靠性的活动。②筛选指在鉴别的基础上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取舍的活动。③排序。排序是指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按照管理者所偏好的某一特征对信息进行等级、层次的划分的活动。④初步激活。初步激活是指对排序后的信息进行开发、分析和转换,实现信息的活化以便使用的活动。⑤编写。编写是信息加工过程的产出环节,是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编写,便于人们认识的活动。通常,一条信息应该只有一个主题,结构要简洁、清晰、严谨,标题要突出、鲜明,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