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04马克思主义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改革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2. 社会结构
【答案】社会结构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 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卞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3. 人的本质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人的本质应当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一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本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又进一步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可知论
【答案】可知论是指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作出肯定回答的哲学理论。可知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可知论分为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两种。
5. 主要矛盾
【答案】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
6. 本质
【答案】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指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7. 方法论
【答案】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
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8. 运动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二、简答题
9.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案】(1)区别
①含义不同
市场经济是指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②侧重点不同
市场经济侧重于经济运行机制,是指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侧重于经济形态,是指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其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
③产生时间不同
商品经济的出现在时间上先于市场经济,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时才形成了市场经济。
(2)联系
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10.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答案】(1)旧唯物主义哲学
①旧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方面,承认“物质的自然”,在对自然事物的说明中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即把自然事物理解为独立于人的精神的客观存在。
②旧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观方面,由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原则,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进而将人类历史变为所谓“精神的历史”。
以上造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使旧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即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一但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2)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不同,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从
总体上把握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11.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答案】(1)意识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作为意识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且人脑在劳动中不断进化完善,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创造性。因此,“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2)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义可以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①对象意识指向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它形成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
②自我意识则是指向人类自身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它形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
③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指向性和功能是不同的,但它们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二者在意识活动中不可能截然分开。
12.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案】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对应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 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 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
(3)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 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