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福州大学法学院879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案】(1)这段话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2)引发的思考和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我国要继续奉行“科教兴国”的国策,并形成全民族重视创新的风尚。只要大力推行科教兴国的政策,大力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2. 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答案】(1)“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把人看作是自然条件的产物,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人口和种族的分布,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都听命于地理环境的支配。这是一种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
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因为它夸大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把外部自然条件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质上,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它对于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决不能取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①地理环境小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②“地理环境决定论”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它把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完全归因于自然条件的决定性作用,把社会发展及人的活动单纯地看作是对自然界的适应,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因于社会之外的自然界,认为人的体质、心理状态、人口和民族分布、智力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乃至社会问题的多寡和种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形态都受地理环境的控制和支配。这就有失偏颇,没有找到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因,至于脱胎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豪斯霍夫地缘政治学,进一步鼓吹“优等民族”有权占有“生存空间”和建立“新秩序”,将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推到了极致变态的高度。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作用逐渐变小,但其作用将是永远存在的,并且给人类文明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3. 简述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2)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一定社会制度的后期,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还出现了新社会制度的萌芽。这时的社会改革,虽然以维护旧社会制度为主旨,但又往往包含着承认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
③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总之,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和革新,不断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4.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
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则划分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5. 联系实际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案】(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特殊性的丫种情形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型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③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④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