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博客
【答案】博客(blog )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用户以张贴文章的形式,发表自己的心得和思想,并与他人交流互动的综合性平台。“博客”一词来源于“Webblog ”的缩写,意为“网络日志”01998年美国人马特·德拉吉在自己的博客上披露了时仟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绊闻,一炮走红,这是博客第一次进入人们的新闻视野。我国于2002年引入“博客”。博客的准入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页面上发布信息,发表评论。博客传播具有快速传播突发事件、深入揭示消息内幕等特点。现在,它已成为专业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和主流媒体报道的有力补充。
2. 知识沟假说
【答案】“知识沟假说”是指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3. 新闻书
【答案】新闻书的发行周期比手抄新闻长,但它沿用了古代印刷书籍的办法,用铅字印刷,可以大量地发行。据现有资料,最早的新闻书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发行。新闻书在市场上设摊公开发售。内容以政治、军事为卞,兼有商业行情。出版者多为印刷商,以印刷其他书本为主,附带出版自己编写的新闻书。
4.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答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它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③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④发扬优良作风; ⑤坚持改革创新; ⑥遵纪守法; ⑦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5. “合理想象”
【答案】“合理想象”是指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
为事实来报道。这一术语,是在讨论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时提出来的。然而,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以己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以可能发生、将要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以已知的事实去推侧可能发生的“事实”,这是逻辑推理的任务,而这种推测也只有在得到事实证明后才能成立; 用想象来写作,这是文学的创作方法,不能用在新闻上。如果“合理想象”可以成立的话,记者就可以凭他的主观想象来写新闻,人们就无法核对事实,就很难保证新闻真实。
6. 新闻要素
【答案】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需的材料。新闻要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新闻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 (谁)、What (什么)、When (时间)、Where (地点)、Why (原因),都以W 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的“五W ”。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三大作用:①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②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③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7. 客观主义理论
【答案】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ism )脱胎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或者说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应有的题中之议。其内涵为: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新闻报道将客观世界如实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其作用在于将个人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有助于个人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独立判断; 在新闻报道中将事实和意见分离。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尽量避免报道中的个人偏见; 客观地反映现实之所以可能做到,是因为事实和意见是应该而且可以完全分离开的。
8. 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 ,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的研究至今经历了四代范式的变迁。第一代研究将大众媒介视为“下九流”的“带菌者,,,媒介素养是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打预防针,防止侵害。第二代范式强调提升公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能力。第三代范式的重点在于加强受众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能力,第四代范式的内涵则是参与式的社区行动,即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足。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其意义不仅在提升普通公民积极利用媒介的能力,还在于提升受众对媒介讯息的选择、批判和使用能力,使之成为建构健康媒介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
9. 公共新闻学
【答案】“公共新闻学”(Pnblio7onmalism )又称为“公民新闻学”(Civio7onmaliem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新闻界,尔后波及西方其他国家。其基本内容为:①对重新树立公共
意识的一种期望; ②更长时间的注意力的保持; ③深刻地解析引导我们生活的社会系统的愿望; ④对中间部分的更多关注和少走极端; ⑤有关政治争论的报道应重视内容,而不是技巧; ⑥培养公众思考能力的一种愿望。公共新闻学的核心概念是两个关键词:公共利益和民主。
10.新闻的接近性
【答案】新闻的接近性是指新闻内容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即新闻与受众在地理上、心理上、思想上、职业上、性别上、年龄上以及利害关系上等的接近关联。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新闻报道与受众的接近程度。一般情况下,离受众地理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其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二、简答题
11.中国媒介集团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当今中国媒介集团化面临哪些困境?
【答案】(1)中国媒介集团化产生的原因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任何经营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然促使企业走向集约化经营之路,传媒业的经营也不例外。
集约化经营就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人、才、财和产、供、销的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率。对于传媒业而言,集约化经营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
从集团的组成看,全球传媒集团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单一的传媒集团,如报业集团、广播公司、出版集团等; 另‘类是混合多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公关等。前‘类是专业化集团,把报纸或广播电视做深做细,尽可能做到极致。后一类是多种媒体的分工合作,协同作战。无论是哪种类型,集团化作为一个整合平台,对集团内的人、财、物和产、供、销进行全面融合,把恰当的人才放在恰当的岗位上,人尽其才; 一物多用,物尽其用,从而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2)当今中国媒介集团化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传媒集团基本上是单一的专业化集团,基本上还没有跨媒体的传媒集团。不同于西方主要依靠市场实行集团化,中国传媒集团的组建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这样组建的传媒集团往往是“集而不团”,增加了内部资源整合的难度。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传媒处于高速增长期,传媒集团基本上都采取粗放型的外延扩张方法来快速占领市场,而疏于内部的资源整合。从2006年开始,随着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传媒集团意识到,中国传媒业必须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开始重视内部资源整合。
12.试述新闻客观性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
【答案】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客观原则是新闻传播业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同步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