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9028教育学复试之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研究性学习

【答案】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获得参与探索的经验; 提高发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 培养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培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 义务教育

【答案】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义务教育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实行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特点包括:①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其全部或大部分的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共同点; ②义务教育具有平等性,是指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③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是指接受义务教育是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分初等教育(小学)和初级中等教育(初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学制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等。

3.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兴趣爱好相同,感情融治,或是邻居、亲友、同学关系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其类型多种多样。非正式群体也有其特点:大都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一般偏小; 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的需要; 由较有威信与能力者领头; 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领头人根据大家需要而定,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交往与活动频繁,有活力。但它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其成员也不稳定,易受外部条件和内部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其主要成员的变化(如退出或有新的参与)会严重影响它的活动开展,导致群体解体与重组。

二、简答题

4. 简要阐述教育制度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案】(1)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_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教育制度的特点

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类似的特点,又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①客观性。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但是,人们不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而是要依据一定的客观基础,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决定。

②取向性。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取向性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取向性主要表现为其阶级性,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应该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取向特性。

③历史性。教育制度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一种取向的选择和体现,而客观性和取向性的具体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

④强制性。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

5. 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一般而言,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即由高到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阶段性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学生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同时要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可变性表现为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又有差异。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把握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 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差异。

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学生发展的整体性是指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

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6. 教师劳动的价值

【答案】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教

,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的传递者和传播者。教师的工作,联系着人类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师的劳动不仅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事业,社会文明每向前跨一步,都包含教师的劳动和功绩。但是,教师的社会价值还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含性。

(2)个人价值

教师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教师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教师的个人价值还表现在教师劳动比一般劳动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能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7. 简述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

【答案】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具体说来,教学评价的功能卞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教学问题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否定的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发现错误及其“症结”之所在,以便在教

,及时纠正。 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