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社会保障(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社会保障(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 2

2016年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社会保障(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 16

2016年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社会保障(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 .. 27

2016年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社会保障(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 .. 38

2016年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社会保障(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 .. 50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保险制度

【答案】社会保险制度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2. 普遍性原则

【答案】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是1942年贝弗里奇起草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普遍性原则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从而被许多工业化国家所认可,并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等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

3. 强制储蓄制

【答案】强制储蓄制又称个人账户制,是指雇员和雇主规定的缴费率将社会保险费存入为雇员设立的个人账户,需要时按规定从个人账户中支取的一种筹资模式。在国家立法规范下,覆盖范围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参加强制储蓄,不得擅自更改或中途退出。强制储蓄制一般仅适用于完全积累型的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险项目。

4. 补充保障

【答案】补充保障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之外的,以非政府主导性、非强制性为特征的各种社会化保障机制的统称,它与政府主导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一起,共同构成国民生活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员工福利、慈善事业和社会互助等。

5. 企业年金享有权

【答案】企业年金享有权是指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在什么条件下具有享受补充退休养老金的权利。即企业年金中一般规定有享有基准期(超过这一时期职工才有权享有补充养老保险待遇)条款,在此之前,因调动工作或被解雇而失去应有的企业年金享有权而无法获得补充退休收入

6. 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答案】社会统筹模式是指通过养老保险筹资渠道筹集到的养老保险基金全部进入社会统筹,由相关部门根据当年或一个周期内的社会需要统筹规划考虑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问题。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社会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保险互助共济和风险共担的功能,将“大数法则”利用到极致。但该模式通常只考虑短期内基金的平衡,一般没有或只要很少的节余,因此,采用该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要在人口结构稳定的情况下才得以维持,当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如出现人口老龄化危机时,就难以为继。在具体制度安排中,这种模式总是和现收现付的财务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7. 福利性

【答案】福利性是社会保障的主要特性之一,是指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而言,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要小于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收入。换言之,凡所得大于所费即具有了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具体表现在:①社会保障事业都以非营利为基本目的,它的指导思想是以造福于所有社会成员为前提; ②资金来源中包括大量公共财政补贴,公共财政来自社会税收,通过直接投入和转移支付,保证了社会成员享有社会保障相关福利权利的实现; ③社会保障中个人的负担相对较轻,不少项目是减免费用的,特别是弱势群体从社会保障中获益最多,而负担则最少; ④福利性服务较广泛,除福利性津贴等之外,福利性服务也包括在诸如医疗护理、伤残重建、工伤康复、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老年照顾等中; ⑤社会保障中对特殊群体的福利安排非常全面。

8. 行政法规

【答案】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规定”和“办法”等。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确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的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具体负责起草工作,也可以确定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

二、简答题

9. 如何评价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答案】(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

①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

②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自身亦存在着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原有制度因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亦有着改革的必要性。

③社会保障改革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兴起,它们的行动表明这种制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

及时作出调整。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简要历程

①第一阶段(1986-1993年)

改革理念: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间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延续,但新型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开始生长;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国家在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保障社会化原则并通过中央政府的推动取得了进展,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

不足之处:单纯强调为国企改革配套亦使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走向片面化。正是这种片面化造成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日益滞后于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只为某项改革配套,也不可能只为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职工服务。

②第二阶段(1993-1997年)

改革理念:为市场经济服务,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

阶段特色: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改革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快而加快,它体现了为市场经济改革服务、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的特色。

③第三阶段(1998年)

改革理念:把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来安排。

阶段标志:

a.1998年3月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b. 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和去单位化,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

c. 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

(3)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简要评论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的是渐进改革的方式。这种渐进改革方式符合中国整个改革事业的要求,因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渐进式的而非休克式的,但不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国际惯例,因为它在实践中不仅受制于经济改革,而且容易对其他改革的推进产生路径依赖。因此,回顾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便可以发现既有巨大的成就,亦存在着不少失误。

①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通过近20年来的变革,在维系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保证整个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促使曾经惠及亿万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整体转型,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具体而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国民的社会保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纯依赖政府与单位转化到责任分担;

b. 制度转型任务基本完成,即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全面保障、板块结构、封闭运行、缺乏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转化成政府主导、责仟共担、合理保障、多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