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7政治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治心理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案】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政治心理一般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习俗和政治信念等要素。
(1)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仟务、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课题的好恶之感、爱僧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3)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4)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
2. 什么是法国政坛的“左右共治”现象?
【答案】“左右共治”现象是法国政坛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指总统与总理来自不同的政党联盟,共同执掌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务的现象。在第五共和国历史上出现过3次。如在1997年的法国议会选举中,左翼政党击败了传统右翼政党,因此希拉克被迫与左翼总理若斯潘共同治理国家,时间长达5年。总统和总理分享行政权力是“左右共治”的必要条件。在行政双头制的前提下,如果总统和总理出自不同的政党联盟,而总统对选民负责,总理对议会负责,就会造成总统和总理的分歧矛盾冲突激化,难以调解,即“左右共治”,就是行政双头制的特殊情况。
3. 如何理解与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
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1)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认识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型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劳动人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得到真正的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共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以此为基础并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将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之中,并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②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伟大事业,人民群众在树立起主人翁精神和政治责任感的同时,形成强烈的参政意识。人民群众真实地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自觉地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前途,积极地参与国家管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公民参政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发展。同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相联系,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过程和政治领袖也形成了高度的信任感、认同感和支持感。
③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是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价值认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社会主义民卞观是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体系中的基本点,它要求将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部政治生活纳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轨道,即由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观,在国家制度上要求建立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保证国家的无产阶级性质。在国家政治过程中,要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事务。由于共产党集中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表现为支持和组织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群众更切实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并保证国家机关真正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民主观在国家政治发展上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④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思想,同时也为政治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标准。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里所指的人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人民群众共同当家作主和掌握国家权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主义是社会政治评价的基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原则作为政治评价标准,根本的内容就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至上,个人的利益,不同群体的利益必须服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一切政治行为都应以此为基本依据。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剥削阶级政治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社会主义必然向共产主义迈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不断传播,共产主义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2)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措施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 努力营造生动活泼; 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 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 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尊重文化发展规律; 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 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 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 都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 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 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扎根亿万人民群众之中; 从中提炼创作的选题:激发创作的灵感; 挖掘创作的素材; 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 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做到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 做到洋为中用; 博采众长。
⑤坚持一手抓繁荣; 一手抓管理。
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 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 两者紧密联系; 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 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 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手段; 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