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长江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831管理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有效沟通
【答案】有效沟通是指组织能够克服各种因素的干扰,保持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现有效沟通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①正确对待沟通;
②运用反馈机制;
③力求表达清楚;
④能够积极倾听;
⑤拓宽沟通渠道;
⑤加强平行沟通。
2. 领导
【答案】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各种影响力,使其他个人或某个组织服从、接受和实现某个或某些目标的过程。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领导一种人际关系,是因为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味着指挥与服从的对立统一。领导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因为领导从制定日标开始,直到实现日标,贯穿于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全过程。领导需要领导者具备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综合才能:①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 ②对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景下需要有不同的激励因素能够了解的能力; ③鼓舞人们的能力; ④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
二、简答题
3. 根据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分析管理以人为本。
【答案】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启蒙阶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调节人际关系,管理人的行为,引导人的心理反应,以实现管理目的,而要抓住这个核心,就必须了解人,掌握人的本质,于是就产生了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夕,。
(2)要素研究阶段
管理科学的奠基人泰罗的全部管理理论和研究工作的目的,都是致力于挖掘作为机器附属物的劳动者的潜能。他坚信,工人只要按照规范程序去作业,就能实现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多的劳动报酬。这样对工人和企业双方都有利。泰罗之后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这种把人视作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人际学说阶段
美国学者梅奥全面总结了亲身参与并指导的霍桑试验及其他几个试验的初步成果,系统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几点: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舞“士气”。
(4)行为研究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认为调动积极性必须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方面着手,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目标,不仅改进工作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改进工作设砂}一,从工作本身满足人的需要; 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和员工的自主自治。这一阶段的认识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
(5)主体研究阶段
19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人们通过对日本成功企业的经验剖析,进一步认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根据这种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 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 企业经营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商品的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服务的。
4. 创新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企业中各类创新活动有何特点?
【答案】(1)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此外,创新与维持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2)企业中各类创新活动的特点
①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将其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局部创新。指在系统性质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系统活动的某些内容、某些要素的性质或其相互组合的方式、系统的社会贡献的形式或方式等发生变动;
整体创新。它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②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
防御型创新。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为了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
攻击型创新。指在观察外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
③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将其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④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
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鉴于创新的重要性和自发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有效的管理要求有组织地进行创新。
5. 人类的需要有何特征?
【答案】(1)需要的多样性。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可有多种不同的需要; 即使在同一时期,也可存在着好几种程度不同、作用不同的需要。
(2)需要的层次性。马斯洛认为,支配人们行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当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
(3)需要的潜在性。需要的潜在性是决定需要是否迫切的原因之一。人们在一生中可能存在多种需要,但这些需要并非随时随地全部被他们的主体所感知、所认识。有许多需要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的。只是到了一定时刻,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才发现、才感觉到这些需要。
(4)需要的可变性。需要的可变性是指需要的迫切性,从而需要的层次结构是可以改变的。
6. 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在管理实践中如何真正运用和体现权变管理思想?
【答案】权变管理理论(Contingencytheoryofmanagement )是本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美国尼布拉加斯大学教授卢桑斯(F.Luthans )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
(1)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对于更快的达到日标来说,就要采用某种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
(2)管理实践中,领导的权变理论就是权变管理思想的很好体现和运用。领导权变理论是现代领导理论,是对行为理论的发展,领导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环境是影响领导效能的重要因素。绝不能认为某一种领导方式可以普遍应用于所有的情况和所有的人群。有效的领导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有效性; L 一领导者; F 一被领导者; S 一环境; .f 一函数关系。
最具代表性的权变领导理论有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的权变理论、赫西和布兰查德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及罗伯特的目标一一途径领导理论。这种理论强调要根据不同的情景对下属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和方式,以实现领导效能的最大化。
其中:E 一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