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网络计划技术

【答案】(1)网络计划技术的概念

网络计划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各种以网络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方法,如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组合网络法等。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日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2)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点

①该技术能清晰地表明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井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

②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

③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④便于组织与控制;

⑤易于操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任务。

2. 组织冲突

【答案】组织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特别是在变革中是不可避兔的。

3. 企业使命

【答案】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存在于社会的基本职能或根本任务。它是关于企业的基本目标、特征和宗旨的描述,它反映企业的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宗旨和刻意追求的形象。确立企业使命是战略计划管理过程的第一步。

4. 素质模型

【答案】素质模型是指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之中,驱动个体取得卓越下作绩效的一系列特征的组合,反映了员工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和内驱力等。通过素质模型的构建,可以对员工的潜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的招聘录用、人力资源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关于员工个人特征的信息,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与事之间的有效互动建立起重要的平台。素质模型的形式通常由4}6项素质要素构成,并且是那些与工作绩效最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完成工作需要的关键知识、技能与个性特征以及对工作绩效与获得工作成功具有最直接影响的行为。

5.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它是个人发动和维持其行为,使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产生动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①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刺激,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

6. 知识工资

【答案】知识工资是指一个员工的工资随着他能够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知识工资增加了公司的灵活性和效率,因为公司需要做工作的人会越来越少。但要贯彻这项计划,公司必须有一套高度发达的员工评估程序,必须明确工作岗位,这样工资才可能随着新工作的增加而增加。

二、简答题

7. 何谓激励因素? 何谓保健因素? 双因素理论对我们可提供哪些启示?

【答案】(1)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②工作上的成就感; ③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④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⑤职务上的责任感。

(2)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引发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3)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意义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把传统的满意一不满意(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 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

这种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8. 影响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有:

(1)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

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经营活动是根据决策者对经营环境的认识和预测来计划和安排的。如果预期的市场环境没有出现,或者企业外部发生了某种无法预料和不可抗拒的变化,那么原来计划的活动就可能无法继续进行,从而难以为组织带来预期的结果。因此,制定计划时所依据的对经营环境的认识应作为控制对象,列出“正常环境”的具体标志或标准。

(2)资源投入

企业经营成果是通过对一定资源的加工转换得到的。没有或缺乏这些资源,企业经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投入的资源,不仅会影响经营活动的按期、按量、按要求进行,从而影响最终的物质产品,而且其取得费用会影响生产成本,从而影响经营的盈利程度。因此,必须对资源投入进行控制,使之在数量、质量以及价格等方面符合预期经营成果的要求。

(3)组织的活动

输入到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资源不可能自然形成产品。企业经营成果是通过全体员工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利用一定技术和设备对不同资源进行不同内容的加工劳动才最终得到的。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数量是决定经营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使企业员工的活动符合计划和预期结果的要求。

9. 简述领导行为应如何随着职工成熟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随着下属的成熟程度由低到高,形成了领导的生命周期,即“高工作、低关系一高工作、高关系一低工作、高关系一低工作、低关系”这样一个周期。如下图所示。

(1)指导型(telling )领导(高任务一低关系)。适用于下属低成熟度的情况,下属既不愿意

也不能够担负工作责任,这种情况下,领导者需要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做什么、怎么样以及在何时何地做。

(2)推销型(selling )领导(高任务一高关系)。适用于下属较不成熟的情况,下属愿意担负起工作责任,但他们缺乏工作的技巧而不能胜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行为与支持行为。

(3)参与型(panic 单ating )领导(低任务一高关系)。适用于下属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属能够胜任工作,但却不满意领导有过多的指示和约束。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和沟通。

(4)授权型(delegating )领导(低任务一低关系)。适用于下属成熟度较高的情况,下属具有较高的自信心、能力和愿望来承担工作责任。领导者提供不多的指导或支持,领导可以赋予下属权力,让下属“自行其是”,领导者只起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