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840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与写作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小报
【答案】“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报头和固定名称。它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报道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禁止刊载的新闻和文件,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但由于它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以受到了查禁。
2. 《晋绥日报》
【答案】《晋绥日报》的前身是1940年9月成立的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1942年8月后改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1946年7月1日改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终刊。该报重视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揭露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1947年曾开展反“客里空”运动,公开揭露和检讨本报不真实的新闻以及右倾错误。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兴县察家崖接见报社编辑人员,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报纸与新闻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报纸风格。
3. 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
【答案】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是推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副刊之一。《晨报》于1916年8月15日创刊于北京。李大钊参加该报编辑以后,1919年2月7日,《晨报》宣布把具有副刊性质的第7版改组,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译丛》两栏目,使《晨报》第7版变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园地。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先革新的副刊。李大钊为该副刊撰写了数十篇文章,并刊载了许多介绍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1年10月起,副刊改成4开4版的单张《晨报副刊》,由孙伏园主编,得到鲁周评论》彻底揭露帝国主义,道破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的本质,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4. 《字林沪报》
【答案】《字林沪报》是近代上海著名的中文商业报刊。1882年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原名
《沪报》,同年8月10日改名为《字林沪报》。该报吸取了《上海新报》的教训,从报名到版式,从用人到内容,都尽量中国化,聘用曾在《申报》工作过的中国人担任主笔,用连史纸印刷,定价合理,重言论、新闻和文艺。在内容方面,曾撰文抨击法军,鼓励中国军民抗击到底。在新闻力一面,因和((字林西报》属于同一报系,享有独家刊用路透社电讯的特权,因此经常刊登电传上谕和国外电讯。该报1888年还连载小说《野雯曝言》,随报送阅,是中文报纸连载长篇小说的开端。1897年,该报出版专载文艺作品的附刊《消闲录》,被认为是中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1900年春,由于销路不好,英文字林西报馆将《字林西报》转售给日本东亚同文会,后者将其改名为《同文沪报》继续出版。
5. 六科
【答案】六科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简称。各科设给事中,直接辅助皇帝处理公务。六科每日派员到会极门领取皇帝批复的章奏,将其中可以发抄的,逐日编辑成册,供各部门抄录,成为邸报的母本。此外,六科还有多方面的工作,如皇帝接见臣僚时记录谕旨,监察六部工作,参与议论朝政、考核官吏等朝廷重大活动,还可以对皇帝批复的章奏提出不同的意见(即“封驳”)。这些都扩大了邸报材料来源。
6. 《广州纪录报》
【答案】《广州纪录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也是广州第一家近代报纸。该报出版于1827年,由英国商人伍德创办,小久转归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初为双周刊,后改周刊。《广州纪录报》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也占相当多的篇幅。该报当时的影响很大,读者远及南洋、印度及英美一些主要商埠,自1835年起还开始接受华人订户。
7. 《每日译报》
【答案】《每日译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共产党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份以翻译为主的抗日报纸,1938年1月21日创刊,其前身是《译报》。该报聘请英国商人担任发行人兼总编、经理,但实际负责编务的是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梅益等人。《每日译报》初为吐开小型日报,内容与《译报》基本相同,后改革版面、充实内容,除刊登外报译文外,还刊登自己采编的新闻。((每日译报》常刊登中共中央的文件和负责人的文章、讲话,还采用“特讯”、“专电”等形式报道有关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反映抗战前线的战况。1939年5月18日,上海租界当局以《每日译报》所刊文字与维持租界安定有所抵触为借口,迫令其停刊两周。与此同时,日伪组织收买了该报发行人,致使《每日译报》在停刊期满后无法复刊。
8. 《边区群众报》
【答案】《边区群众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出版的一份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通俗小报,创刊于1940年3月25日,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4开4版的周报,1941年改成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该报坚持在陕北
出版。1948年1月10日,该报改组为西北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同时另出版通俗的《群众》周刊,以继续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
9. 复合型传媒人才
【答案】复合型传媒人才,是指不仅在新闻专业技能方面‘专多能,有丰富的经验,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传输技能; 在知识结构上不仅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融会,而且还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10.《报纸条例》
【答案】《报纸条例》是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4月颁布的一部新闻出版法令,该法令集中了日本等国报律的限制性条文,对报纸报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限定,条文l 一分苛刻。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 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 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 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等。其目的在于钳制新闻事业、限制言论出版自由,使袁世凯政府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
11.邓拓
【答案】邓拓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主编、政论家、杂文作家,是当代中共新闻事业的创建人之一。青年时代受进步书刊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邓拓进入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党的报刊工作并长期担任主要的负责人,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务。1949年8月到1958年9月,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宣传贯彻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设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邓拓从事报刊活动近30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新闻工作者。在《晋察冀日报》工作期间,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坚持“马背办报”。在《人民日报》和《前线》杂志工作期间,除担任报刊主编外,还撰写了大量社论,为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等专栏写的杂文,谈古论今,包罗万象,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
12.范长江的西北通讯
【答案】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是指他的传世之作一一《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统称,它代表着当时一种新闻文体一一旅行通讯和战地通讯的发展趋势。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长江”名噪一时,《大公报》也销数陡增。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