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有限效果论”包括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哪五项一般定理? 请逐项开列。
【答案】传播学者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对“传播流”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内容如下:
(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惟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 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 议程设置理论给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带来了哪些新思路?
【答案】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研究而言,议程设置理论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
(1)该效果理论一改关注态度和行为的研究传统,转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媒体对受众认知的影响上。它研究的是人们“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
(2)该理论关注的是整个信息环境对公众的影响,而不是某条信息的微观影响。
(3)议程设置研究提出,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的环境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这对20世纪X10年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有限效果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修正。因为影响态度的因素过于复杂,所以信息传播在其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研究态度之前的认知却可以看到大众传播的重要作用。
(4)议程设置理论形象地说明了大众媒体、公众意见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在现实政治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议题是当前最重要的、最需要优先考虑的议题。议程设置过程是事件的推动者们为了获得媒介工作者、公众和政治精英而不断进行的竞争。
3. 试述受众观变迁的概要。
【答案】对受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大众”到“市场消费者”再到“权利主体”的变化过程。不过,这些有关受众的不同认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连续的线性关系,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形成的对受众的不同理解。受众的各种特性或者说侧面,其实早就并存不悖,只是由于大众媒
介发展状况的不同,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使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受众的理解往往向某一方面倾斜而己。
(1)社会学中的大众社会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主要在20世纪20.30年代。人们将受众等同于大众社会里的大众,认为受众是一种分散的、被动的存在,很容易被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所操纵和改变,大众传播则是一种单向的过程,大众媒介在其中居于垄断和控制的地位,社会影响力巨大。
(2)20世纪40年代以后,许多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陆续发现,受众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被动,在接触大众媒介之前,他们往往已有自己的固定看法和预存立场,而且,单个受众总是归属于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群体的态度和规范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他们的立场和对于媒介讯息的接收。
(3)将受众视为信息消费者和市场营销对象也是一种由来己久的观点。从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在美国诞生时,到20世纪中期以后,媒介的公司化、集团化经营成为主流,跨行业的媒介垄断集团出现,“受众即市场”的观点也愈加影响深远。
(4)将受众视为权利主体的思想,可追溯到17, 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依据“天赋人权”、“自然权利”等政治学说,早期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表达自由是公民自然权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赖以实现的基础。
4.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引用了庄子讲的一则寓言。庄子在这则寓言里借用一位农人的话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臼不备,纯臼不备,则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请说明麦克卢汉用庄子这则寓言来阐述什么论点。
【答案】(1)这段古文的意思是:
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情,有了机巧之类的事情又必然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心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污染的纯洁心境就不完整齐备; 纯洁的心境不齐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 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灵……
(2)麦克卢汉引用庄子这段话意在阐述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习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深刻影响。麦克卢汉认为,首先,传播媒介的影响比传播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内容的影响更为深远。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关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和带来的社会变革。其次,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不同的媒介通过作用于不同的感官影响人类的感觉中枢和思维方式。这便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和“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
5. 受众对媒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手段有哪几种?
【答案】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
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诉诸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6.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怎样?
【答案】传播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它的发展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1)科学化趋势
传播学研究的种种迹象表明,其科学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积极探索传播规律的态势
传播学若没有自己的明确的对象和范围,并从它的貌似紊乱的无序的偶然的现象中探寻研究出井然有序的必然规律,那么它是不能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所以,积极探索传播规律应是传播学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②积极构建理论体系的态势
科学是有系统的能够表征的知识本体,亦即是体系化了的知识。同样,传播学也小是零星、杂乱知识的拼凑和剪贴,而是由一系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原理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体系。
③积极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
大学的传播学专业正成为热门专业,其中以大众传播、组织传播、新闻传播最受欢迎。这也极大地推动了传播学的学科建设。
(2)融合化趋势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于1982年在北京讲学期间就预测:在未来的一百年中,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都会成为综合之后的一门科学,而其中传播学的研究会被格外重视,会一跃成为所有这些科学里面的基础。
传播学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不断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同时还要积极吸收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传统学科的长处和优点各门学科的相关成果,以不断开拓、创造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融合化趋势既反映了传播学者要对传播学研究中己有的知识和成果予以进一步系统地科学地融化、整合的态势,又表明了传播学研究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强烈渗透和合理移植所采取的一种宽容、开放的姿态。
(3)鲜活化趋势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研究也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了解最新传播动态,接受最新讯息资料,而后以独特的分析方式从中找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因此,鲜活化的研究态势,符合传播学研究的客观性要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