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3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人民群众就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是,人民群众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受经济条件制约; 受政治条件制约; 受文化条件制约; 受历史条件制约。
(1)经济条件
在制约人民群体创造历史活动的历史条件中,经济条件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该时期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2)政治条件
在不同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中,人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同,他们在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创造作用的发挥也不相同。
(3)文化条件
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文化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对于人民群众政治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4)历史条件
任何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条件既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的基地,又使他们的活动受到制约; 人民群众既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又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从群众活动和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到,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都是有限的,然而,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延续下失,其创造历史的力量则是无限的。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2.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尽管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而具体科学则以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为研究对象。上述说法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混为一谈。
3.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
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于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
(1)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
(2)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根源;
(3)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
4. 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答案】该观点是小全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都属于认识范畴,都是人的认识所必需的,是不可分割的。
然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特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能够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文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答案】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之所以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因为: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吃、穿、住、行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物质产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
(2)物质生产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内容,它构成其他社会生活,如社会的精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与实践等的基础,并推动后者的运动、发展。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状况及其变化,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虽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不能越出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范围。
(4)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①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进步与否的最高标准或根本标准,是因为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多种目标,多种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社会的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中,
但集中地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6. 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或个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a.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b. 矛盾地位和矛盾方面的特殊性。
c.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间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的特殊性作为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就人类的认识程序来说,是由个别到一般、共性,然后又用这一般、共性的东西,去研究新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科学认识便是这种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7.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1)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给“物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①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正是从这个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中,列宁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各自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这同时又表明,意识只不过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不是像二元论所说的那样,可以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个本原。
②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