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软件工程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程序的可移植性

【答案】程序的可移植性指程序从某一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下的难易程度。为获取较高的可移植性,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和运行支撑环境,尽量不使用与系统底层相关性强的语言。

二、简答题

2. 功能模型的特征有哪些?

【答案】(1)功能模型描述了系统的所有计算。

(2)功能模型指出发生了什么,对动态模型确定什么时候发生,而对象模型确定发生的客体。

(3)功能模型表明一个计算如何从输入值得到输出值,它不考虑所计算的次序。

(4)功能模型由多张数据流图组成。数据流图说明数据流是如何从外部输入、经过操作和内部存储输出到外部的。

(5)功能模型包括对象模型中值的约束条件。

3. 动态测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什么?请简述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答案】(1)动态测试的四个阶段

动态测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确认测试。

(2)动态测试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单元测试

把每个模块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来测试,检验其正确性。目的是保证每个模块作为一个单元能正确运行。模块测试所发现的是编码和详细设计的错误。

②集成测试

把经过单元测试的模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子系统来测试。模块相互间的协调和通信是这个测试过程中的主要 问题,即集成测试着重测试模块的接口。

③系统测试

把经过测试的子系统装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测试。系统测试发现的是软件设计中和需求说明中的错误。

④确认测试

把软件系统作为单一的实体进行测试,它是在用户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而且主要使用实际数据进行测试。确认测试的目的是验证系统确实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确认测试发现的是系统需求说明书中的错误。

4. 软件工程的净室方法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答案】(1)净室方法学太理论、太数学化,以至难于在真实的软件开发中使用。

(2)不需要进行单元测试,而是进行正确性验证和统计质量控制,与当前大多数软件开发方式背离。

(3)软件开发产业的成熟度。净室过程的使用需要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定义的过程中严格的应用,因为大多数软件企业的运作还处于特定的阶段(级别),因此,还没有准备好应用哪些技术。

5. 简述面向对象的要素。

【答案】(1)抽象

①定义

抽象是指强调实体的本质、内在的属性,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属性。

②抽象性

面向对象比其他方法技术有更高的抽象性,对象具有极强的抽象表达能力,对象可表示一切事物,可表达结构化的数据,也可表达非结构化的数据,如过程实体、图形、声音、规则等。

③共性抽象

类实现了对象的数据(即状态)和行为的抽象,它是对象的共性抽象。

(2)封装性(信息隐蔽)

①定义

封装性是指所有软件部件内部都有明确的范围以及清楚的外部边界,每个软件部件内部都有界面接口,软件部件的内部实现与外部可访问性分离。

②作用

面向对象的类是封装良好的模块,类定义将其说明(用户可见的外部接口)与实现(用户不可见的内部实现)显式地分开,其内部实现按其具体定义的作用域提供保护。对象是封装的最基本的单位。封装防止了抽象相互依 赖性而带来的变动影响,面向对象的封装是比传统语言的封装更为清晰、更为有力。

(3)共享性

①同一类中的共享

在同一类中的对象有着相同数据结构。

②在同一个应用中的共享

在同一应用的类层次结构中,存在继承关系的各相似子类中,存在数据结构和行为的继承使相似子类共享共同的结构和行为。

③在不同应用中的共享

通过类库这种机制和结构来实现不同应用中的信息共享。

6. 什么是耦合性?模块的耦合性有哪些内容?

【答案】(1)耦合性的定义

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2)模块耦合性的分类

①无直接耦合

无直接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分别从属于不同模块的控制与调用,它们之间不传递任何信息。因此模块间耦合性最弱,模块独立性最高。

②数据耦合

数据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有调用关系,传递的是简单的数据值,相当于高级语言中的值传递。这种耦合程度较低,模块的独立性较高。

③标记耦合

标记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传递的是数据结构,如高级语言中的数组名、记录名、文件名等这些名字即为标记,其实传递的是这个数据结构的地址。两个模块必须清楚这些数据结构,并按要求对其进行操作,这样降低了可理解性。可采用“信息隐蔽”的方法,把该数据结构以及在其上的操作全部集中在一个模块,就可消除这种耦合,但有时因为还有其他功能的缘故,标记耦合是不可避免的。

④控制耦合

控制耦合指一个模块调用另一个模块时,传递的是控制变量(如开关、标志等),被调用模块通过该控制变量的值有选择地执行模块内某一功能。因此被调用模块内应具有多个功能,哪个功能起作用受其调用模块控制。

7. 在哪些情况下适宜使用原型?哪些情况下不宜使用原型?

【答案】(1)适宜使用原型的情况

①开发周期很长的项目,通过原型开发来缩短开发周期。

②系统的使用可能变化较大,不能相对稳定,而原型模型具有适应变化的机制。

③用户对系统的需求较为模糊,对某种要求缺乏信心。

④开发者对系统的某种设计方案的实现无信心或无十分的把握。

(2)不宜使用原型的情况

①缺乏开发工具,或对原型的可用工具不了解的时候。

②用户不愿意参与开发。

③用户的数据资源没有很好地组织和管理的时候,因为快速原型需要快速寻找和存取数据。 ④用户的软件资源没有被组织和管理起来的时候,因为MIS 中的模型、模块、使用设施和程序的难易程度对原型使用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