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大学人文学院811汉语(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冉求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答案】说:喜欢,后来写作“悦”。
2. 苟有險,餘必下推草車。
【答案】险:难走的路。
3.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答案】(1)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2)再:第二次。
4. 我绝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己矣。 .
【答案】抢:突过。
5.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答案】质:抵押。当时诸侯之间结盟,常常把自己的子孙交给对力一作抵押,以取得信任。
6.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
【答案】归:通“馈”,赠送。
7.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答案】随: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8. 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答案】“虽”,虽然,连词。古代汉语中与“然”组合,表示“虽然这样”。
二、名词解释
9. 郑笺
【答案】郑笺是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郑笺说,加以疏解。《郑笺》训话主要是字词句的训释,这是学者研究《郑笺》的重点,但《郑笺》也涉及整体内容的训释,关于这点历代学者没有涉及。从分析篇章结构、补释文题主旨、说明史实典故、解释名物制度看《郑笺》整体内容的训释,它从总体上进行了科学
的整体的关照与把握,这对后世注释之学是极人的启发。
10.双声叠韵
【答案】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迭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先秦的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将上古的双声迭韵和现代的双声迭韵混为一谈。如“芣莒”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
11.通假字
【答案】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它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但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它是正常的文言现象,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12.經典釋文
【答案】经典释文是由唐代陆德明所著的一本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
13.古白话
【答案】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
14.《康熙字典》
【答案】《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十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三、分析题
15.指出下列汉字的古文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
例:解一一会意(从刀,判牛角)。
(1)陟一一
(2)末一一
(3)過一一
(4)题一一
(5)文一一
(6)字一一
(7)引一一
(8)徒一一
(9)超一一
(10)森一一
【答案】(1)陟一一会意(从阜从步)。
(2)末一一指事(从木,一在其上)。
(3)過一形声(从是局声)。
(4)题一一形声(从页是声)。
(5)文一一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
(6)字一一会意兼形声(从子在宀下,子亦聲)。
(7)引一一会意(从弓从丨)。
(8)徒一一形声(从辵土声)。
(9)超一一形声(从辵召声)。
(10)森一一会意(从林从木)。
16.仔细阅读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文,分析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词中表【答案】辛弃疾《摸鱼儿》一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
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1)内容
此词借春天的衰残来寄托作者的哀时怨世之意,表示了对南宋偏安政局的深切忧虑和无比悲愤,抒写了忠而被谗与爱国壮志难以实现的郁闷与感慨。
词的上片写春意阑珊,以春天即将逝去的花残叶败的景象,喻示南渡后国运衰微的局势; 下片写美人迟暮,以古人古事明自身遭遇,借峨眉见妒痛斥奸佞小人妒宠争妍、嫉贤害能的丑态,结拍以景收束,并象征政局的岌岌可危。
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此词问世以后,一时广为传唱,影响十分深远,人们将其与苏轼的《念奴娇》、柳永的《雨霖铃》等并称为“宋金十大曲”。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