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712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1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邵飘萍
【答案】邵飘萍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新闻记者,以善于采访著称。1912年协助杭辛斋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笔并兼任《浙汀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报人的生涯。“二次革命”失败后,邵飘萍被反动当局构陷入狱,《汉民日报》也同时被封。1914年出狱后,他东渡日本留学,与同学潘公弼等创办了东京通讯社。1916年春,邵飘萍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驻京特派记者。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他于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他每天都向《申报》发去新闻专电和内容较为详细的《北京特别通信》,对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及国会的动态做出翔实可靠的报道,成为有口皆碑的著名记者。1918年10月,他又在北京独力创办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并兼任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讲师。1919年8月《京报》因揭露段祺瑞政府的卖国政策被封,邵飘萍再次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后恢复《京报》,锐意改革,使该报成为北方很有影响的大报。根据他在北大、平民大学、民国大学、法政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的讲义整理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杀害。
2. 《劳动界》
【答案】《劳动界》是中国第一批工人报刊之一,是由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8月15日创办的周刊。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它用饯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还以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为榜样,鼓动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地位斗争。它报道国际国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信息,促进工人的觉醒。1921年1月,被军阀政府以“煽惑劳动,主张过激”的罪名查禁。它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和工人运动结合,是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3. 《中国报学史》(《中国报业史》)
【答案】《中国报学史》全书共6章,其基本内容如下:①第1章绪论,阐述报学史的定名、报纸的定义以及本书编辑方法。他指出:“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学问也。”这个定义,明确认定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②第2至6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
第 1 页,共 9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