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文论复试之文学理论教程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审美意识形态

【答案】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具体表现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2. 滋味说

【答案】滋味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感的理论,语出南朝齐梁时钟嵘《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钟嵘认为诗歌是否具有美感魅力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主张从美感辨味进行作品赏析,要求诗歌创作应“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3. 原型

【答案】原型是文艺创作术语,它是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创立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4. 逻各斯

【答案】逻各斯在希腊语中记为“logos" ,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逻各斯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自赫拉克利特最初把“逻各斯”引入哲学中后,它当时既有语言、说明、尺度之蕴,又有理性、法则之意。海德格尔曾经从语源学上对逻各斯有过考证,他认为古希腊语中的“logos ”,起源于“legein" ,而“legein" ,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说话”。后来,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总的概括,提出了以逻各斯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简答题

5.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答案】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

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意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1)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南宋范希文首先发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兀素。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

(2)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虚境是艺术表达的重心。由于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下,这就形成犷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由于意境结构的多层次和文学本文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和“韵外之韵”。

6. 为什么说“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答案】风格不等同于语体,也不等同于体裁。它使文体焕发出作家个性的光彩,以其独创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惊异; 它给某一文体的僵硬躯体里灌注进盎然生机,使之获得了艺术生命。如同威克纳格所形容的:“风格并非安装在思想实质上面的没有生命的面具,它是面貌的生动表现,活的姿态的表现,它是由含蓄着无穷意蕴的内在灵魂产生出来的。……灵魂,再说一遍,只有灵魂才赋予肢体以这样的或那样的动作或姿势。”所以说,文学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

7.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①鲜明的特征性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其鲜明性来自两个层面:

a. 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惟他才有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b. 表现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如特征性的人物语言、特征性的生活细节、特征性的场景等等。

②富于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就是人物性格所显示的生命魅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a. 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

b. 典型人物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这是艺术魅力的内在实质,即一个典型所寄托的人性深

度、历史真实的深度、作家的人格深度和理想的深度。从这里辐射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每点都有它深刻的道理。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①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环境是指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人物性格往往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②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也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③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环境”也是一个相对性范畴,例如,对于贾宝玉来说,包括林黛玉在内的所以人物都属于他所生存的环境; 而环绕林黛玉的环境,亦应自贾宝玉始。

8. 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案】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机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二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

(1)可能性

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窦娥的不幸,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她去做童养媳这件事使她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中抛出,落入了一种小稳定的新状态,从而为后来受人欺侮的不幸遭遇提供了可能。

(2)变为现实

从张驴儿父子强住她婆媳家、逼她为妻,到张驴儿误毒死自己的父亲反诬告窦娥,桃机太守枉断命案,这就是窦娥受冤屈至死的过程。这个过程还可以划分出更小的序列:张驴儿逼婚不成、设计毒死蔡婆婆未遂,这些事件又是窦娥受冤的条件即可能性,而诬陷窦娥下毒借以逼她就范到诬告和枉断才是窦娥受冤变为现实的真正过程。

(3)取得结果

《窦娥冤》中,窦娥受冤的结果实际上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她的状态恶化的结果,即她一次次反抗张驴儿、反抗桃机太守的失败直至被处死; 另一方面则又并行着她的命运改善的过程,即她对天发下三愿、三愿皆验,她的鬼魂显灵使冤案终于得以平反。后一过程在今天看来似乎过于虚幻,但从古典叙事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也应当被视为一个实际的行动过程。这意味着这个行动序列实际上具有双重意义:从现实的行动过程来看,是一个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人生痛苦的悲剧; 从带有传奇色彩的昭雪冤屈的“人团圆”结局来看,又是一个宣扬道德惩戒、歌颂反抗胜利的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