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701哲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 物质

【答案】物质是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3. 矛盾

【答案】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4. 量变与质变

【答案】(1)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2)质变的含义: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二者之间的关系:a.b.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5.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6.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

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二、论述题

7. 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案】(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补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

8. 试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阐述十七大报告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的观点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对我们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①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矛盾的关键。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在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的结果。

②它是科学认识力一法和实践力一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 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搞好革命和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理论基础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

③它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论基础,也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所谓中国特色,即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只有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能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发展

社会主义。

三、案例分析题

9.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邓小平设计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一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木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以上材料说出每段包含的哲学原理及内容)

【答案】这则材料包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因为:

①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质变本身是“渐进的中断”,具有突发性,但它却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由量变所准各好了的。

②质变必须由量变来规定其性质和方向。在量变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的较量,准备着质变的条件。事物质变不仅取决于量的绝对值的增减,而且决定十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质变的基础,而且决定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的变化本身就意味着对质的某种离异的倾向,具有潜在的破坏质的趋势。在事物的连续性量变中就孕育着非连续性质变,包含着发生连续性中断的可能; 当量变到达临界点,这种可能性就变为现实性。所以,事物质变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飞跃过程。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最终也会为旧质的框架所局限而陷于停滞。质变打破了限制量变的旧框架,这就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使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同时,质变使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在新质的结构内,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新的量变,使量变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质变是事物的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性环节,它发生在新旧交替的关节点上。这个关节点,如同事物发展链条中的纽结一样,既是前一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的阶段量变的开端; 既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又把它们联结起来而成为质量互变的契机或枢纽。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临界点超出了度,就导致质变,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质变又引起了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无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