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道德观上,王夫之主张( )

A. 正义明道

B. 存天理灭人欲

C. 重志明道

D. 理与欲统一

【答案】C

2. 1810年,洪堡创办的对德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是( )

A. 哈勒大学

B. 柏林大学

C. 哥廷根大学

D. 慕尼黑大学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德国近代高等教育状况的考查。1810年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秉承“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重视科学研究,而不是教学和考试,选修制也被导入柏林大学。学生以听取演讲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学生以教授为中心,组建研究室,从事教授所提出来的种种问题的研究。这些对此后德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1694年创办的哈勒大学、1737年创办的哥廷根大学所提倡的“教自由”和“学自由”则为19世纪柏林大学创办奠定了思想基础。1826年创办的慕尼黑大学则是按照柏林大学的大学精神建立的。

3. 中国教育史上于太学之外别立国子学始于( )

A. 汉

B. 西晋

C. 南朝

D. 唐朝

【答案】B

4. 19世纪3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兴办( )

A. 公立小学

B. 公立中学

C. 公立职业学校

D. 州立大学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熟悉程度。这道题的关键点在时间,19世纪30年代,在这个时间,是贺拉斯曼和巴德纳等人倡导开展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时间,他们主张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实行强迫入学和免费教育; 公立中学是在南北战争后(1861-1865)被决定在各地设立的,特别是在1874年卡拉马祖案后,公立中学迅速发展。所以,这道题选A ,而不选B 。公立学校运动主要就是讲公立小学和公立中学。而州立大学是高等教育里面的一个变化,不符合题意。

5. 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所主持的兴学称为( )

A. 庆历兴学

B. 熙宁兴学

C. 崇宁兴学

D. 中兴兴学

【答案】B

6. 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

A. 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 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 图式、同化、运算、成熟

D.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答案】D

【解析】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他认为: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是儿章利用己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 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7. 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 )

A. 大都授

B. 下帷讲学

C. 讲论讲会

D. 转相授受

【答案】C

【解析】书院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起过重大作用。“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在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开讲会风气之先的是南宋的朱熹和陆九渊。到了明朝中叶之后,随着东林书院《东林会约》的制定,讲会之风盛行。书院通过“讲会”,把书院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的交流。

8.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提出 “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其核心思想是解决( )。

A. 职业学校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

B. 职业界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

C. 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D. 职业教育内部的关系问题

【答案】C

【解析】1925年,黄炎培把社会化职业教育概括为“大职业教育主义”。他提出:①“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来参加全社会的运动”; ②“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 ③职业教育应贯彻与各级各类学校之中。第四,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教育生涯中。可见,“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的核心思想是解决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9. 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C

10.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学生加入了中介词,成了“gas-该死-煤气”。该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

A. 精细加工策略

B. 组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