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777教育学专业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迁移的种类
【答案】(1)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①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③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壹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①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①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②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①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②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十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③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2. 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答案】(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表明,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漫”的特点。
(4)关于遗忘的原因,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 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3. 论述影响个体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
【答案】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学习的‘种类型,必然服从十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它作为一种特殊学习,又有其特殊性。从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来看,个体是否在学习中产生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认知与体验,是决定社会规范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从学习过程的外部因素来看,个体社会行为的反馈效应,又反过来影响学习动机。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如下。
(1)交往需要
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受意识控制的随意性活动,是受一定的需要驱使的。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交往需要是最基本的社会性需要,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交往需要构成社会规范学习的直接动因,又可分为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2)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
任何学习都要受学习内容的影响,社会规范学习客观上要受规范本身特点的制约。根据规范的性质,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有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两类。这两类规范要求不同,难度一也不同。
(3)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
人是一种由高级心理机能调控的自组织系统。这种调控机制的实现是以行为的社会反馈信息的获得为前题的。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与动机过程四个环节,其中动机过程指的就是个体通过对行为的社会反馈信息的回收,决定是否将所学得的行为模式付之实施。在教育系统中行为的社会反馈作用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从而达到对规范行为的积极导向作用。
(4)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
社会规范学习是知、情、行的整合,即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的综合。通过认知学习形成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通过情感学习产生与规范相一致的情感体验。这是规范学习的核心,存在以下三种情况:认识与体验不一致,表明有意义障碍或情感障碍存在,社会规范的接受程度就表现为依从性水平; 认识与体验相一致,表明个体学习过程中不存在意义障碍或情感障碍,社会规范的接受便处于认同性水平; 认识与体验紧密结合,并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为信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信念是情感与认知的结晶。社会规范学习便进入信奉性水平。
4. 什么是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如何? 安德森和加里培林是怎样看待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的?
【答案】(1)心智技能的含义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活动是指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心智技能相比于操作技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与操作活动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由于心智活动是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心智活动是借助于构造上与机能上不同于外部言语的内部言语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活动的存在。因而心智动作的执行,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具有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因为内心智动作是借助内部言语这一工具进行的。
(2)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
①程序性知识与智慧技能、学习策略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关于程序性知识,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加涅(R.M.Gagne , 1985)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梅耶(R.E.Mayer-,1987, 1999)认为,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并列关系,而不是一种包含关系。
②学习策略与心智技能的维度
加涅和梅耶从对内与对外的维度进行研究,E.D. 加涅(R.M. 加涅的女儿)进一步根据自动化(自动与受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两个维度对程序性知识进行了研究。
a. 加涅和梅耶根据信息的加工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把程序性知识分为对外办事的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和对内调控的一般的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
b. 从自动化维度的角度,有些程序性知识可以达到高度自动化程度。当这样一些程序性知识支配人的行为时,知识就转化成了自动化的技能。有些程序性知识难以自动化,需要受意识控制。若这样一些力一法和步骤支配人的阅读、解题的认知活动,提高了人的认知活动效率,则这些方法步骤就转化成了对内调控的策略。
c. 根据特殊性维度,可以把程序性知识分为专门领域的和非专门领域的。专门领域的方法和步骤只适用于某一具体的学科领域。而非专门领域的方法和步骤一旦被人掌握,就能在跨学科的情境中应用。这种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科领域中的具体方法不同,它不能保证解题成功,所以又称弱方法。而学科领域的具体方法能保证解题成功,所以被称为强方法。
③学习策略是一种与学习有关的特殊的心智技能
a. 尼斯贝特等(Nisbet&Shucksmith, 1986)认为学习策略即选择、协调及应用技能的执行过程。学习策略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程序,更易于变化而适应具体情境。学习策略代表了高层技能,即控制和调整较具体的任务的技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