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2003金融学专业金融管理方向复试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2003年金融学专业金融管理方向复试试题
1.用货币理论解释通货紧缩现象(40分)
2.本币贬值与升值效应分析(30分)
3.浅谈如何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30分)
参考答案
2003年金融学专业金融管理方向复试试题
1.用货币理论解释通货紧缩现象(40分)
答:(1)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增加或购买力增强),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对这一定义的理解,需主要把握以下两点:
①通货紧缩的核心内容是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少于社会总供给。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既包括客观需要量一定时货币供应量减少的情况,也包括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客观需要量增加的情况,还包括货币供应总量一定时的货币供应流动性下降(如M 1M 2比例下降)。它反映的是经济中的货币购买力与商品供给能力的对比状况或社
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对比状况,即商品供给能力相对货币购买能力而过剩或社会总需求相对总供给而不足。还需指出的是,货币供给量少于客观需要量不能简单等同于银行系统的货币发行量或信贷量不足,也不能等同于货币政策扩张不够或收缩过度,而应看作是可以由各种不同原因最终导致的市场供求对比状况发生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通货紧缩可以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货币紧缩”或“金融紧缩”只是原因之一。但是,各种原因如财政紧缩、生产能力过剩、技术进步和竞争等因素引致的成本下降、投资和消费预期发生变化等,在最终酿成通货紧缩的过程中,总要在经济中形成“货币少、商品多”或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对比状况。
②通货紧缩的标志是价格总水平下降。在货币化的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反映市场供求均衡状况的最重要的信号,通货紧缩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或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结果,因此必然表现为价格总水平的下降。从理论上讲,只要价格下降不是存在于个别部门、个别地区、部分产品,也不是存在于相对短的时间,而是存在于所有的或绝大多数的部门、地区和产品,表现出普遍地、持续地下降,就可以断定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至于价格下降幅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通货紧缩,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根据各国和一国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2)通货紧缩的产生与货币供应量的下降有直接的关系。这里的货币供给量的下降既包括绝对数量的下降,也包括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下降。下面从四个方面阐明货币供给量引发通货紧缩:
①通过投资支出起作用的货币传递机制。货币供给减少,导致市场利率提高,引发投资减少,从而最终使产出减少。如果以M 表示货币供给量,以i 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Y表示产出,那么这一过程可以简要表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