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10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引用了庄子讲的一则寓言。庄子在这则寓言里借用一位农人的话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臼不备,纯臼不备,则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请说明麦克卢汉用庄子这则寓言来阐述什么论点。
【答案】(1)这段古文的意思是:
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情,有了机巧之类的事情又必然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心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污染的纯洁心境就不完整齐备; 纯洁的心境不齐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 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灵……
(2)麦克卢汉引用庄子这段话意在阐述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习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深刻影响。麦克卢汉认为,首先,传播媒介的影响比传播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内容的影响更为深远。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关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和带来的社会变革。其次,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不同的媒介通过作用于不同的感官影响人类的感觉中枢和思维方式。这便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和“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
2. 画出1950年代双向“传播模式”(施拉姆)并简述其内容。
【答案】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见图4-1)0图4-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基本内容①该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②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2)局限性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其本身的缺陷。
①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
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3. 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答案】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媒介:人的延伸
这个观点的含义是:媒介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这两种媒介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它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①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②局限性:
a. 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惟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b.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c. 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4. 传播学的创始人有哪些?
【答案】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和李普曼被认为是传播学的创始人,他们对于传播现象给予较多研究、直接促成传播学的产生。
(1)拉斯韦尔(1902-1977)
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曾有位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①拉斯韦尔和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并分别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渠道’夕、“传播者”、“内容”和“效果”等要素。
②1979年,在拉斯韦尔逝世两周年的时候,他与勒纳、史皮尔合写的《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三册巨著正式出版发行,将宣传与传播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③他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为世人所熟知。凭借其中的“一句话”、“三功能”来认定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这一句震撼学术界的话就是:“谁? 说些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有什么效果? ”三种功能为: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2)勒温(又译为卢因,1890-1947)
勒温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其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等。他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勒温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1947年,勒温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这也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原因。
(3)霍夫兰(1912-1961)
霍夫兰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他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前者中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对传播理论的建设做出贡献; 后者涉及一系列命题,引发了一系列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
霍夫兰等人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十重大贡献的渊源。他的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拉扎斯菲尔德是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人民的选择》(1948), 《美国士兵一一述评》(1949), 《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1954), 《社会研究的语言》(1955)等。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站”一一意见领袖这一特殊人物,从而导致了“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乃至“多级传播论”的问世,初步揭不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他对传播研究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创立的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拉扎斯菲尔德既是一系列重要传播理论的开拓者,又是传播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5)李普曼(1889-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