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文学院633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学基础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育过程
【答案】美育是通过各种形态的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活动进行的,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 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
2. 学校教育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力法等力-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3. 教学机智
【答案】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此种机智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还源于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技巧的丰富与积累,对学生了解的深度和诚恳、爱护的态度等。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机智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审美性和直觉性等特点。
4. 社会本位论
【答案】社会本位论是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和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当作教育的目的的一种价值取向。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德国的那托普和凯兴斯泰纳等。其基本主张是: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个人社会化; 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的作用却忽视了个体的价值,不利于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5. 身心素质
【答案】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能力,是指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机能能力。身体素质取决于身体形态结构特点和内脏器官、神经系统机能调节状况。它是人们劳动、生活的物质基础,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项运动,既对某种素质发展有主要作用,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6. 遗传决定论
【答案】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单一因素决定论,亦称“生物因素决定论”。该观点认为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能力和性格的发展及差异的形成都是由遗传决定的。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首先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己决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影响这些由遗传决定的能力和品质,使之或迟或早的实现,而不能加以改变。奥地利心理学家比勒持同样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的过程。遗传决定论最大的局限是贬低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7. 教师职业道德
【答案】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密切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一定社会的一般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教师职业道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既受一般社会道德以至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所制约,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 ②既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有较大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应体现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和互相尊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具有宽广的文化修养。
8. 研究性学习
【答案】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获得参与探索的经验; 提高发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 培养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培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简答题
9. 请联系实际,评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实际上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另一部分是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当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的家里宁、凯洛夫和我国的杨贤江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时应当特别注意的。
10.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答案】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一一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这三种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如下:
(1)教育的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仟务或使命。教育者是“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②学习者。即教育的对象。与教育者相比,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小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2)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①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