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大学专业综合之社会工作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 依附理论

【答案】依附理论认为,造成不发达国家之“不发达”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3. 拟剧论(戈夫曼)

【答案】拟剧论,是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4. 次级群体

【答案】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5.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6.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

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二、简答题

7. 社区的构成。

【答案】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它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村落、集镇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是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2)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日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日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此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等。它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8. 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作为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大历史变革,现代化过程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

它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原有面貌,用一套与以往几乎全然不同的“现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来取代了“传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断裂”。

(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它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变。一旦某个领域开始了现代化的过程,就必然会要求或导致其他领域的现代化过程发生。这使得那些只希望在某些领域(如技术或经济领域)进行现代化,而在其他领域则维持传统面貌的现代化努力往往得不到成功。当然,由于起始条件、内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现代化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展开的时序模式还是会有所不同。

(3)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过程然而由于它所创造的生存方式在许多方面与传统生存方式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它一旦出现就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扩散到全世界。因此,迄今为止西方以外的国家中所进行的现代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这就又在非西方国家中引发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本土化”成为这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4)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它通过向世界各个地方扩散而逐渐将整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卷入到这场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过程中来,并将它们联结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在这个紧密联系的世界整体中,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事情都不再是一些相对孤立的事件,都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迅速发生程度不一的影响。这使得对每一个卷入了现代化过程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内”和“外”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了相对的性质。

(5)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的过程由于迄今为止的现代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化的过程,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卷入现代化过程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技术、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相似性将日益增加,世界正在日益趋于同质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威胁。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6)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从某些方面(如改造自然的能力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来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的福利。但从另一些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意义的失落、监督机制的严密、人类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增强等)来看,现代化似乎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这使得对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始终构成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如影相随的重要成分。

9. 怎样理解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答案】(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定义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人类有意识、有日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人类对社会变迁的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变迁成为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就是人类参与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正确理解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①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十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这种十预与定向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内部关系进行协调,对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修正,对社会实践与社会问题进行控制。

②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正确认识与揭示社会运行的具体机制。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定的需要而参与社会活动,需要推动实践。因此,需要机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

③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允分了解人们的现实需要。了解和区分人们的需求:

a. 区分需要的普遍性程度,即哪些需要是少数人的,哪些需要是多数人的;

b. 区分需要的合理性程度,即哪些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哪些需要阻碍社会发展的;

c. 区分需要的强度,即哪些需要是迫切的,哪些需要更迫切或者并不迫切;

④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对社会需要系统进行调节。由于社会存在各种需要,其普遍性、合理性与强度不同,因而对它们要进行协调与控制,具体途径有:

a. 协调个人需要、集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三者关系;

b. 发展合理需要,例如正当的物质享受、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健康的文化娱乐、共产主义信仰等;

c. 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包括强制性地制止反社会性的需要,例如对毒品、贿赂的需要。

d. 劝导性地制止消极性需要,控制刺激因素的类型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