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832经济学基础(微、宏观)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利率理论,其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利息是在一定的时期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应得到的报酬,而不是古典利率理论所讲的利息是对节欲、等待或推迟消费的报酬。“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起因于只种主要的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前两个动机可以统称为交易性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几是收入Y 的递增函数,交易性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记为; 而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L 2则是利率r 的反函数,投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所共同决定的,即货币供求相等决定了利率的水平。同时,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时,有价证券的价格很高,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此时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为水平线,增加货币的供给,人们只会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并不能对投资和经济增长水平造成影响,出现“流动偏好陷阱”。
2. 从与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比角度,陈述内生增长理论的“内生性”体现在哪里。
【答案】(1)新古典增长理论将长期增长归因于技术进步,但对于技术进步的来源并未分析,而是作为既定的假设,即经济增长外生化。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长期经济增长率由技术进步的速率g 惟一的决定。因此,按照索洛模型的逻辑,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假定增长来建立增长模型。
(2)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的来源,弥补索洛模型的缺陷,罗默提出了一个具有外溢性知识的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罗默假设技术进步是通过投资的外在性来实现的,由于知识的这种中间产品性质,使技术具有了外部性,因而整个经济中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罗默更是通过引入一个显性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来解释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来源。卢卡斯则通过引进人力资本积累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性与人力资本生产中的正反馈)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内生性。
(3)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如果对资本K 作出更广义的解释,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而不是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就更合理。因为认为知识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性质是不合理的,如果接受知识是一种资本的观点,那么,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的内生增长模型就更合理地描述了长期经济增长。而新古典增长模型井没有把人力资本知识等视为资本,故认定资本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规
性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记为L 2=L2(r )。从而总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达为:
律。
3.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是投资,而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答案】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 。当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经济学上的投资活动。
4. 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答案】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下面用图来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图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纵轴P 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 为总需求曲线,AS 图中,横轴Y 表示总产量(国民收入)
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AS 起初呈水平状,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在图中,产量从零增加到y 1,价格水平始终稳定。总需求曲线AD 1与总供给曲线AS 的交点E 1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 1,总产量水平为Y 1。
当总产量达到y 1以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所谓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图中总需求曲线AD 继续提高时,总供给曲线AS 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总需求曲线AD 2与总供给曲线AS 的交点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 2,总产量为Y 2。当总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的产量Y f 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图中总需求曲线AD 3同总供给曲线AS 的交点E 3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 3,总产量水平为y f 。价格水平从P 1上涨到P 2和P 3的现象被称作瓶颈式的通货膨胀。
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 f 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AS 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例如,上图中总需求曲线AD 3提高
到AD 4时,它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y f ,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P 3上涨到P 4。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还是来自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
5.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提出的背景按功能财政思想,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率,会减少政府预算盈余或增加赤字; 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盈余或减少赤字。一般容易把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当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把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当成是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
预算盈余或赤字变动有时并不是由财政政策主动变动引起的,而是由经济情况本身变动引起的。经济衰退会使收入下降,税收自动减少,政府转移支付自动增加(例如,这时有更多人要领
,这就会引起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经济高涨时情况则相反。这种预算盈余或赤失业救济金)
字的变动就与财政政策本身无关。可见,不能简单地把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当作财政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
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①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即经济趋向繁荣会使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经济趋向衰退会使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 ②财政政策的变动,即扩张政策趋向增加赤字、减少盈余,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情况相反。因此,单凭盈余或赤字变动还难以看出财政政策的扩张或紧缩的性质。要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就必须消除经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C ·布朗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概念,把既定的(或者说一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预算盈余当作衡量或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
(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意义
①把收入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可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紧缩性的,反之,就是扩张性的。
②可使政策制定者充分重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来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例如,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说明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政府就应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
二、论述题
6. 考虑政府弥补赤字的途径,及其可能的经济后果,论述:
(1)什么是财政赤字? 政府为了弥补赤字,有几种举债途径?
(2)为什么发行公债往往带来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