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86战后国际关系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李顿报告书
【答案】李顿报告书是指对1932年10月1日国联发表的《中日纷争调查委员会报告书》的通称,李顿报告书声称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以武力侵略中国的简单事件,而是一个有“赤色危险”的复杂问题。对于1931年日本公开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一事,国联于1932年1月21日成立了由英国人李顿任团长的调查团研究中日关系问题,李顿调查团绕道而行,故意拖延时间,经过半年调查,完成了报告书。它承认日本是以强力侵吞并占领了确属中国的领土,但却主张既不应该维持和承认东北地区现状,也不应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状态,而应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特别宪警维持东北治安。《李顿报告书》表明西方帝国主义既要对日本妥协,又想分沾利益,企图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在与各国外交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制定的根本指导原则。它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实践的过程。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成员时,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印度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谈判的指导原则,之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总理针对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亚非国家存在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事实进行挑拨作了发言,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之后亚非会议通过的和平共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中国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列宁和平共处的政策和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作出的重大发展。在它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外交关系获得了良好发展,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3.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美国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会议通过丁《布雷顿森林协议》,其目的是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4. 第二次美英战争
【答案】第二次美英战争是指于1812~1814年爆发的美英之间的战争,被美国人视为又一次独立战争。第二次美英战争是在拿破仑战争的复杂国际背景下进行的。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和英国的反封锁政策对美国的贸易打击极大,尤其是应该的反封锁政策使美国遭受了重大的商业损失,英国劫掠美国船只和强征美国籍水手服役,大大伤害了美国的民族自尊。美英两国经过反复斗争和协商,矛盾并没有得以缓和,反而进一步激化,两国终于兵戎相见。
第二次英美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812年9月,沙皇俄国出面调停。经过艰苦的谈判,美英两国于1814年12月24日签订了《根特条约》。条约解决了两国诸多领土和边界争端问题。《根特条约》签订后,美国终于得以完全摆脱英国的控制,国家的独立得以巩固。战后美国政治上的殖民地意识开始迅速消失,经济上开始从殖民地经济向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同时,第二次美英战争摧毁了因反美尔联英的印第安人部落联盟,为美国向西部扩张创造了条件。
5. 拿骚协议
【答案】《拿骚协议》是指1962年12月,肯尼迪与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巴哈马首都拿骚会晤,会谈后双方发表的一项关于建立北约“多边核力量”的声明。主要内容是:①美国向英国提供一定数量的北极星导弹换取英国放弃自己生产导弹的公一划,英国的这些核威慑力量将成为北约核力量的一部分,置于北约指挥之下; ②美国一也提交相当的核力量接受北约的统一指挥。英美的这些核力量将包括在一项北约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之内。拿骚会议后,肯尼迪即向法国表示以对英国的条件向法国提供北极星导弹,建立一支装备美国控制的核武器的多国舰队,以换取法国在核武器方面的合作。美国设想,由上述几支力量合并组成名义上隶属北约,实际上由美国控制的“多边核力量”,其实质仍是诱使英法放弃独立核计划。1963年1月14日戴高乐在巴黎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拒绝了美国的计划。宣布拒绝英国加入共同市场的同时,拒绝接受拿骚协议,反对“多边核力量”,坚持法国独立核力量。后来美国不得不放弃“多边核力量计划”。
6. 卡特主义
【答案】卡特主义是指美国总统卡特为反对苏联入侵波斯湾地区而提出的一种战略。卡特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一声明被称作卡特主义。主要内容包括:①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美国要保持自己的目标,追求国家的最大利益:保护美国人质的生命安全并尽可能得到释放; 迎接来自苏联军事实力的挑战和寻求解决分歧的途径。他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和平的最严重的威胁。②卡特主义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卡特宣布“我们准备同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建立一个相互协作的安全结构,这种结构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然而却都能巩固所有国家的独立、安全和繁荣”。卡特主义表明美国把它所关心的三个安全地带,即西欧、中东和远东联结起来了。③卡特政府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卡特政府为了加强军事实力,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其中包括:增加军费开支; 停止履行竞选时要从韩国撤出地而部队的许诺; 增加出售军火。
7. “世界新秩序”
【答案】“世界新秩序”是指布什在1990年9月美国国会讲话中提出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构想。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强调美国的领导作用; ②加强同盟友的伙伴关系; ③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④推动苏联的“合作”。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设计的关于国际格局的蓝图。其核心是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指导思想是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目标是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和安全的世界”。其实这是美国的一个历史传统,与从威尔逊到罗斯福的主张几乎是一脉相承的。然而,该主张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布什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就离开了白宫。
8. 三皇同盟
【答案】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力一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 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 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9. 第四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十月战争,是指埃及和叙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支持下反击以色列的战争。因爆发之日为犹太教赎罪日,爆发之日为伊斯兰教斋月,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强渡苏伊士运河,摧毁巴列夫防线,突入西奈半岛; 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同以军激战,包围重镇库奈特拉; 巴勒斯坦游击队出动2.5万人次在以军后方出击; 阿尔及利亚等国派出坦克和空军支援部队; 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实行石油禁运。结果以军损失坦克总数的一半和110架飞机,10月
16日后形势发生逆转,以军在北线取得主动后偷渡苏伊士运河成功,切断了埃军补给线。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停火决议。埃叙接受停火。但以军表示接受停火的同时向埃叙发动新的攻势,占领了更多的土地。25日,安理会决定由加纳、印尼、波兰、加拿大等七国组成维持和平部队赴中东监督停火。战争遂告结束。
10.鲁尔危机
【答案】鲁尔危机是指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1923年1月11日,法比两国出动约10万人的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赔款问题演变成法的之间尖锐的军事冲突。德国政府实行“消极抵抗”政策,德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激起了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