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13公共管理基础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利益选择

【答案】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是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目的性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行为组织,政府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的利益以及他们的总体利益是借政府的机构来实现的。所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政府首先是选择利益,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政府的这种人为、主观的选择特征,必然使公共政策在分配社会利益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2. 系统方法

【答案】系统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并努力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数学工具,定量、精确地描述对象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为解决如政策系统这一类复杂系统问题,提供研究的新途径。美国学者克朗认为,在政策分析中,若明智地运用系统方法,将会改善所制定的政策质量; 若完全缺乏系统分析,将会使复杂系统中的情况恶化。系统方法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

3. 精英决策模型

【答案】精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帕累托、莫斯卡,德国的密歇尔斯等。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视为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所持的信念、价值观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掌握统治权的精英人物决定,并由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付诸实施,公共政策反应的是精英阶层的偏好、利益和价值选择。因此,精英分析模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议制民主下各国决策的实际可能的情形。精英分析模型最大的启示是,公共政策并非集合大众的意见而形成,而是由社会上少数人所决定,尤其是在一些民主根基并不深厚的地方。政治精英的分析方法为比较政治研究及比较政策分析开辟了新的途径。不是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与行动决定公共政策,而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精英决定公共政策,政府只是执行己经决定的政策,从这个角度来看,精英分析模型更多的强调了居社会少数的精英阶层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公

共政策的公共原则,漠视了公众的社会利益。

4. 效用分析

【答案】效用分析是风险型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指利用效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决策的方法。在一般的决策问题中,决策者对方一案的选择通常是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货币收益值的大小,然后选择其中的较大者为最佳方案。但在许多场合,情况井不是这样,最佳方案的选择往往因决策者的价值判断不同而异。在不同风险的情况下,对同等收益,决策可能不同; 在同等风险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不同,其决策也将不同。

5.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案】自下而上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 其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这一途径以韦瑟利和利普斯基的《基层官僚与制度创新》一文为代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缺乏一个统一的模式,其中有对照意义的是这样两个分支流派:一是以爱尔莫尔为代表的,在政府组织内部,从“草根”(基层)角度来探索政策执行的效率问题,学术界称之为“基层官员的权力观”; 另一分支以约恩和波特为代表,彻底抛弃了传统官僚科层组织的执行观,从多元行动者的互动角度来研究政策的执行过程,学术界称之为“执行结构研究”。

6. 行动理论

【答案】行动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政策执行虽然只是政策过程的环节之一,但就其本身来说,却包含着政策执行者一连串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偶然的与必然的行动。因此,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要以行动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具体来看,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了下列六类行动:①权威性行动; ②目的性行动; ③组织性行动; ④公益性行动; ⑤持续性行动; ⑥创造性行动。

7. 集团决策

【答案】集团决策认为公共政策是集团斗争的产物。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政府决策就是在不同集团的相互冲突中进行选择。在集团分析模型看来,公共政策是团体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其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并相互竞争着的党派或集团之间出现的均势。

二、简答题

8.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案】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生产力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高组织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其对生产力提升的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①不断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扩大人力资源投人的收益,实现组织生产力的提高。一个组织用于人力资源上的成本主要包括:a. 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 b.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c.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d. 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e.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②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促使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最终提高组织生产力。提升组织生产力的有效的人力资源途径与方法包括:

a. 通过增加生产力的工作,如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轮换、缩短工作时间、弹性工作时间等途径,促使生产力的提高。

b. 通过工作场所的再设计,如办公环境的改进,智慧型办公科技等人类工作学的设计,不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c. 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如培训、管理发展、职工个人生涯发展、组织发展,提升人员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生产力。

d. 通过有效的人员激励,以激发人的潜能和动机。

e. 通过建立满意的工作环境,促使人们更有效地工作。

f. 通过报酬和待遇体系的改进,如浮动工资方案、利润分成方案、技能工资方案、灵活福利、个人技能计划等,促使人们积极有效地工作。

(2)提高服务品质

在现代社会中,产品(服务)的质量是组织生存的重要因素,是创造产品附加值的重要元素,也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现在,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己成为全世界政府及企业界的热门话题。而这一努力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来实现的。

(3)促进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指一个组织试图有意识地或有目的地对组织自身或其他组织的现状施加影响或改造的过程。组织变革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将组织变革视为对付组织外部环境变化的途径; 二是改变组织内部个人的态度、作风和行为,使之适应组织目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组织变革的本质是对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变革,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推动组织变革与再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变革过程中的角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①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作为组织变革的推动者,影响和协助组织进行变革。 ②通过有计划的教育与培训战略,促进组织成员对变革的认同,使组织成员感到改革的压力并愿意进行变革。

③通过参与战略,吸收组织成员参与管理及变革方案的制定,以此化解变革的阻力并提高变革决策的质量。

④直接通过工作再设计,如工作内容丰富化,作业或职务轮换,自组小组,目标管理等方法促使组织变革的实现。

⑤通过为组织员工提供支持与帮助,如知识培训,职业发展咨询、心理咨询,福利保障计划等支持性措施,化解阻力,减少恐惧和忧虑。

⑥通过奖惩和强化措施,鼓励人们创新,并制约反对改革力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