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深圳大学管理学院704政治学理论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弹勃
【答案】弹勃是指由法律或宪法设定的,当享有特别权利(或豁免权)的政府高级官员或法官等有特定的违法行为(如叛国,腐败或与其职业道德不相符的行为等)时,对其进行刑事追诉的一种程序。
2. 国家主权
【答案】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国家主权的概念源于法国学者布丹的主权学说。在他的《论共和国》一书中,布丹首次详尽地阐述了他的主权学说。他认为主权是主权者对领土及其居民的最高权力,除自然法和神法之外,不受任何其他权力所制定的任何法律和规则的约束。瑞士学者瓦泰尔被认为是第一个在国际上给国家主权作出确切定义的人。他认为,作为国际人格者的国家,当其独立于他国,自己管理自己,是国际社会的直接成员时,它就是主权者。卞权国家的出现和主权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国际关系从无序走向有序过程中的产物。
3. 半总统制
【答案】半总统制是指一种既有总统制某些特点、又有议会制某些特点的政体,半总统制的典型是法国。1958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法国在戴高乐的主导下建立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新的政体,其特点是提高了总统的地位,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使之成为掌握实权的选任国家元首。总统主持内阁会议决定政府的政策纲领,但不直接管理政府工作,总统有权任免一名总理并由总理领导政府的日常活动。但总理和政府又须向国民议会负责,国民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得向总统提出辞职。此外,德国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也属于半总统制政体。
4. 国家契约说
【答案】国家契约说是指国家来自人们之间订立的契约的观点。国家契约说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鸡鲁。至16-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国家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力一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国家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5. 国家自主性
【答案】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在形式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纯粹为某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国家自主性意味着国家不仅仅是各种社会力量斗争的场所,而且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反过来支配、控制或影响社会。
6. 政治文化结构
【答案】政治文化结构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 ①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 ②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
③政治价值规则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构成了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
7. 国体
【答案】国体,它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8. 中间阶级
【答案】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人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己经超过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他们既受到资本家的雇用,以脑力劳动换取管理报酬,在本质上接近于无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认同又明显区别于一般工人,因此人们往往把这一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与两者存在相对独立性的特殊阶层称为“中产阶级”。
9. 新制度卞义
【答案】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流派。作为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在制度的动态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新制度主义所包含的两个核心假设是: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政治行动的可预期性的基本要素; 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另一方面又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与变迁。以这两个基本假设为基础,目前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的新制度主义流派主要有三个: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②历史制度主义。③社会学制度主义。
10.政治制度化
【答案】政治制度化,就是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任何政治系统都试图将系统内的成员的政治能力纳入到一个经常的、可预测的制度化渠道。制度化程度低或缺乏制度化政治参与通道的政治系统,必然难以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
二、简答题
11.现代政治系统中的政党和利益集团在角色和功能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答案】(1)角色方面:
①相同点:
a. 表达利益诉求和谋求集团的利益;
b. 给政府施加压力,影响政府的政策;
c. 与政府或者议员形成人际关系网,获得重要信息和沟通渠道。
②不同点:
a. 政党的目的是争夺和获得政权,利益集团只是给政府施加影响获得一定的利益;
b. 政党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政策纲领,利益集团是相同或者相似的利益群体的集团;
c. 政党参与选举是竟选,直接获取权力,利益集团是通过政治捐款或者支持自己的竞选者来参与选举;
d. 政党一般是政策的参与者甚至制定者,掌握第一手的政治资源,利益集团需要院外游说来获得相关信息和资料。
(2)功能方面
①相同点:政治参与,推动政治民主化; 表达利益诉求,获得群体的利益。
②不同点:政党的功能是夺取政权,组建政府和控制议会; 利益集团的功能是参与政治,影响政府政策,获得集团的利益。
12.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案】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划分为五大阶段: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和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典籍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其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了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这就表明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代表着奴隶主统治的周王室日趋衰微,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这种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卞要围绕着“礼”与“法”、“神”与“人”、“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商鞍、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