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619新闻传播基础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舆论导向

【答案】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而言,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2. 精准营销

【答案】精准营销是指商家把营销信息推送到商家所认定的目标消费者面前。这是理想的营销模式。互联网正在逐步实现这样的理想模式。精准营销有三个层面的含义:①精准的营销思想,营销的终极追求就是无营销的营销,到达终极思想的过渡就是逐步精准。②实施精准的体系保证和手段,而这种手段是可衡量的。③达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

3. 媒介公信力

【答案】媒介公信力是指公众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它是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对于媒体而言,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4. 网络虚拟社区

【答案】网络虚拟社区是指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他指出,网络虚拟社区之间的个体存在着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特点。

5.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答案】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不同的报纸; 阶级性有强弱之分,有鲜明与不鲜明之分。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表现在选择事

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新闻等方面。

6. 狭义信息

【答案】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正如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在其名著《信息论》中所指出:“接收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外界环境中的种种偶然性进行调节并在该环境中有效地生活着的过程。”这里所讲的随机不确定性或称偶然性,是指现实生活中所出现影响人们的生存、发展的多种变动的可能险。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能消除随机不确定性,这对受信者而言太重要了,这也是信息的全部意义所在。

7. 知识沟假说

【答案】“知识沟假说”是指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8. 新闻出版自由

【答案】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称“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传递和报道自由、出版发行自由和批评自由。最早提出“出版自由”口号的是17世纪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1789年法国制定《人权宣言》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言论出版自由为公民的基本权利,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二战后,美国学者和报人提出社会责任理论,即立足于新闻自由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基础上,坚持享有新闻自由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9. 社会营销

【答案】社会营销是指一种运用商业营销手段达到社会公益目的,或者运用社会公益价值推广商业服务的解决方案。社会事件或公益主题一向是最吸引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目标,同时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较多企业把商业运营模式放到公共领域,以此来开展营销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社会营销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社会效应),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隐性打动消费者,促进企业发展。

10.郭士立

【答案】郭士立是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来华办报的一位外国传教士,也是香港英治时期的高级官员,曾三次在中国沿海各地游历,收集情报,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郭士立不仅精通中文,能讲普通话及闽粤方言,还十分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与习俗。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姐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

二、简答题

11.简述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社会控制的关系。

【答案】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社会控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从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可以引出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问题。任何社会制度,只要存在着新闻自由,对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不可避免。

(1)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政治法律、思想观点、文化传统等对新闻事业所施加的影响,目的在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最终使传播内容更符合施控者的利益。控制了新闻事业也就控制了新闻自由。

(2)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有古代报纸以来就始终存在,如中国宋代邸报的“定本制度”是一种严厉的社会控制。随着近代报业的出现,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也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社会的稳定,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新闻事业进行控制。否则,在特定的情况下,新闻事业就会失控。

12.简析媒体的负效应并举例说明。

【答案】从实际效果来看,新闻媒介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如今,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新闻媒介,个人的亲身经历或人们口口相传极其有限。对新闻媒介的极度依赖、信赖,往往使人们轻信新闻媒介,甚至上当受骗。

例如,《新闻记者》(1993年第9期)曾刊登《“长城”大骗局:新闻如何走入误区? 》一文写道:

沈太福及其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非法集资、侵吞集资款的大骗局的揭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震惊。当这个骗局得手之际,沈太福曾得意地宣称:“从中央到地方,主要的电台、电视台及报纸和通讯社,没宣传、介绍过长城集团的恐怕不多了。”这句话虽然明显夸大了,但毕竟告诉我们,沈太福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半年内在全国17个城市骗得10亿元巨款,某些新闻媒介的误导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新闻媒介淡漠了人际关系

新闻媒介把个人和世界联系起来,增强了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彼此了解和交流。但是家庭之间却变得封闭起来,许多人下班回家后就足不出户,关起门来不是看电视,就是听广播。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在家庭内部,广播电视有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