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885教育技术与C程序设计之教育技术学导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答案】中文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仲和发展。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2. 系统科学
【答案】系统科学(系统理论)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向社会科学广泛转移。人们将系统科学与哲学相互作用,探讨系统科学的哲学问题,形成了系统哲学。
3. 量规
【答案】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往往是从与评价日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准确度高、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等特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是以非客观性的方式呈现,量规的应用也就日渐得到重视。
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同时虚拟学习社区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
4. 教育信息化
【答案】教育信息化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5. 情境学习
【答案】情境学习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
6. 经验之塔理论
【答案】“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有: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 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
7. 活动理论
【答案】活动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辩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活动是辩证统一的。
8. 元认知策略
【答案】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9. 信度
【答案】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
10.教学目标
【答案】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 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论述题
11.阐述教育技术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
【答案】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阐述如下:
(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分支学科
教育技术学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它是在视听教育、程序教学和系统化设计教学等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引进,使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促使教学方法不断地变
化和丰富,在视听教学发展到视听传播阶段时,当时美国视听教学部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1963年的正式定义中就明确提出:“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因此,可以得出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在教育研究中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即教育哲学层次、教育科学层次和教育的技术学层次。教育的技术学研究同教育科学、教育哲学研究的区别在于:研究问题的层次的差异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哲学层次的研究在于探讨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的规律; 科学研究层次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 而教育的技术学层次的研究在于讨论如何分析、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即主要是研究和开发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各种方法、手段,并努力去实践这些方法和手段。
教育技术学因其实践性和开发指向性的缘故,与教育哲学和教育科学有明显的不同:教育哲学,是根据过去先哲的见解,追求理想的人类形象,据其卓越的思索,进行论证考察,弄清教育的理念。教育科学是为了有利于人类的相互理解以及促进其发展,通过对过去及现在人类行为特点进行实验、调查,加以验证其假设,发现教育的原理及规律。
教育技术学则着眼于改善现实和未来的教育,开发出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技术和系统,通过实践、反复评价其效果,将其改善得更加完善。
(3)教育技术学是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伊利在其论文《教育技术学领域:定义的表述》中这样写道:“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由于这个目标提出的任务是由教育的各个分支所共同分担的,那么,它就不能作为某个特殊的领域的理论根据而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特点,从而可谓它赖以存在的理由在于它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用的哲学方法和实践方法。作为教育技术学的特征,其方法己被三个先后发展起来的模式所揭示,在以往50年间,它们使这一领域得到发展。这三个模式是:应用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 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学习; 运用系统方法。正是这三个概念,被综合成一个促进学习的总体的智能方法时,形成了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特点,从而也确立了这个领域的理论根据。”从这段阐述中我们可以明确地领略到教育技术学的特点在于:达到既定目标所采用的哲学方法和实践方法。
其次,在美国AECT 的定义中指出:“它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与物力资源的结合以促进更有效的教学的一种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的全过程的系统方法。”在这个定义中明确地指出了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方法”。
再次,在上面所阐述的有关教育哲学、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区别时,也明确指出:教育技术学是为了改变未来的教育,获得更有效的学习而开发出有效的手段、方法、技术和系统,并努力去实践这些方法和手段,反复评价其效果,将它改善得更加完善。这些都说明了它的方法论性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