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53中外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九叶诗派

【答案】九叶诗派是四十年代后期于国统区形成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又称中国新诗派。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浞、袁可嘉、穆旦等。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阵地,共出版作品十七辑,后又出版《创造诗丛》《森林诗丛》,共计二十种。诗作在艺术上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意运用象征与联想,让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并吸收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现代派某些表现手段,丰富了新诗的表现力,在四十年代的诗坛独树一帜。但直到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四十年代的诗选《九叶集》后,该派才得名“九叶派”。

2. 《雅舍小品》

【答案】《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创作的一部现代散文集,集子里的散文人约写于19391947年间,先后发表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等杂志上,1949年结集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列入正中文艺丛书。《雅舍小品》于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其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3.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答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一个革命文学团体,简称“左联”。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最初成员有五十余人。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的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实践,译介和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同“民族主义文艺”和各种错误文艺思潮作坚决斗争; 积极提倡革命文艺创作和文艺大众化,开展工农兵通讯员运动,努力培养新作家,壮大革命文艺队伍。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自动解散。左联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其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 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 组织工作方面存在严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4. 《华盖集》

【答案】《华盖集》是鲁迅所著杂文集,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录其1925年1~12月所作杂文三十一篇,题记一篇、后记一篇。书名借民间关于“华盖运”对于和尚是好运而对俗人则是恶运之说,以见自己“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被“正人君子”们“党同伐异”所得的“癖

痕”。其中作品大多针对封建旧文化及其卫道者而发,文风泼辣洛肆,寓意深刻痛切。

5. “问题小说”

【答案】问题小说是产生于五四启蒙运动时期,盛行于20年代初的一个现代小说流派,以文学研究会成员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为代表。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题材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如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从而实现了该派“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一流派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6. 语丝文体

【答案】语丝文体是现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形式。1924年《语丝》杂志创刊,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体”,这种文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代表作家有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7. 湖畔诗派

【答案】湖畔诗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小型诗歌团体。最初成员有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稍后加入的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成员多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曾出版潘、冯、应、汪的诗合集《湖畔》,冯、潘、应的诗合集《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该诗派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具有清新、明快、质朴的特色。1925年2月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但不久即停刊,该社也随之停止活动。

8. 《申报·自由谈》

【答案】《申报·自由谈》是上海《申报》的副刊之一,也是近代报刊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副刊。1911年创刊,1949年停刊。最初的编者是陈蝶仙。后来陈因经营实业,改由礼拜六派的小说家周瘦鹃主编。周瘦鹃编《自由谈》约十年,使其成为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充满了旧式的笔记诗词以及章回体长篇小说。1932年起改由黎烈文主持,把《自由谈》的内容变成完全的新文艺化,积极介入社会,追求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大力提倡杂文,锋芒毕露,大胆暴露现实,全国文化界一时震动,并特聘鲁迅、矛盾等左翼作家撰稿,成为进步文化战线的重要阵地。

二、填空题

9. 1922年胡适的文章____可以看作是对新文学最早的研究。

【答案】《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解析】《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是胡适为上海《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册而作,目的是记载当时五十年新旧文学过渡时期的历史,完稿于1922年3月,次年发表于《申报》五十周年纪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胡适继承了传统的史学精神,在实录的基础上自出机杆,从古文的末路、古文学的新变、白话小说的发达及缺点、文学革命这几个方面来再现这五十年的文学,这既是一定程度上历史事实的总结,也是在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建构历史,让历史说话。

10.萧涧秋是作品____里面的人物。

【答案】《二月》

【解析】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被鲁迅先生赞曰:以“工妙的技术”刻画了“近代青年中的这样一种典型周遭的人物命运”,是一群年青教师生存在当时的社会边缘,共同目睹一年青寡妇的悲惨命运,及一部分教师麻木冷嘲热讽的丑图。着重刻画男教师萧涧秋与女教师、校长之妹陶岚的恋爱,同时与寡妇之间的同情交织恋爱的畸形心理过程。

11.在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作家____作了有关国统区文学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答案】茅盾

【解析】1949年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隆重召开,来自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和在国统区坚持战斗的进步作家会师。7月4日,茅盾作了关于国统区文艺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12.《现代评论》是____派作家的重要刊物。

【答案】现代评论

【解析】现代评论派因1924年创办的《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王世杰、陈西澄、高一涵、陈衡哲、陈翰笙、胡道、唐有壬、丁西林、马宗融、凌叔华、杨振声、李四光等,大多曾留学欧美,深受西方现代文化熏陶。其中一些人标榜自由主义,政治上主张改良主义,文艺上否定功利主义,提倡唯美主义艺术。

13.学衡派因创办____杂志而得名。

【答案】《学衡》

【解析】1922年1月《学衡》杂志创刊,标志着学衡派的诞生。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毖、胡先骕。

14.蒋光慈开创了革命小说模式____。

【答案】革命加恋爱

【解析】蒋光慈原名侠僧,笔名光赤。“五四”时期参加芜湖地区学生运动,民国十年(1921)